浙江寧波,地處東海之濱,長江三角洲南翼。
這座擁有對外開放先行優勢、重要港口資源和文明底蘊的城市,是古代海上絲路的始發港,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區域。
近年來,寧波主動融入國家對外開放全局,與2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投資貿易關系,并先后獲批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合作示范區等高能級開放平臺。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加快建設貿易強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
站上新征程,一場重量級的國際盛會將在寧波啟幕。2023年5月16日-20日,第三屆中國—中東歐國家博覽會暨國際消費品博覽會、第二十四屆中國浙江投資貿易洽談會將舉行。本屆博覽會將邀請包括國外政要、駐華使節、企業代表,覆蓋中東歐十余國。涵蓋了會議論壇、展覽展示、經貿洽談、投資洽談、人文交流、主賓國活動等6大板塊,舉辦一系列重要活動和貿易展覽。
作為中國面向中東歐國家的唯一國家級展會,中東歐博覽會猶如一把鑰匙,打開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經貿往來的更大空間,開啟了雙邊交流合作的“黃金時代”。
2019年以來,中東歐博覽會的舉辦加深了中國市場對中東歐商品的了解,推動了相關各方的合作潛力和空間,成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窗口。
本屆中東歐博覽會期間,將有約3000家展商參展,600名境外嘉賓客商參會,預計中東歐商品采購訂單超100億元。
在中國—中東歐國家創新合作研究中心教授王波看來,展會將為寧波注入城市發展新動能。他表示,寧波一直站在我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通過積極爭取、努力作為,一棒接一棒的把與中東歐合作打造成了最大的城市名片,為開放型經濟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如今,寧波正以打造中國—中東歐國家雙邊貿易、雙向投資和人文交流“三個首選之地”為目標,持續推進與中東歐國家的務實合作,高水平建設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合作示范區,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寧波硬核力量。
中東歐國家和企業為何對寧波“情有獨鐘”
提出要打造三個“首選之地”,寧波底氣何在?
用好港口這一最大資源和開放這一最大優勢,是寧波的密鑰。過去幾年里,寧波的成績單令人矚目:2017年,寧波舟山港成為全球第一個貨物吞吐量突破10億噸的超級大港;2018年,寧波GDP站上萬億臺階;2021年,寧波外貿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萬億人民幣,躋身全國第六座“外貿萬億之城”。
寧波舟山港。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寧波自中東歐國家進口額達111.5億元,較2016年增長超9倍,年均增速近50%,這也是寧波自中東歐國家年進口額首次突破百億大關。
“中東歐國家優質的化妝品、食品、農產品等深受中國消費者喜愛,比如保加利亞的玫瑰化妝品、香水,塞爾維亞的優質葡萄酒、啤酒,還有羅馬尼亞的優質橄欖油、葵花籽油,波蘭的膳食補充劑和魚油等保健品,在往屆的中東歐博覽會現場都受到市民的關注。”近日,寧波海關工作人員鮑雨菲介紹。
為保障第三屆中東歐博覽會的順利召開,寧波海關在總結往屆大會通關保障經驗的基礎上,再一次對服務“提檔升級”。
“今年我們首次推出了進境展覽品預審核便利舉措,有效壓縮了展品備案時間。”鮑雨菲介紹稱,寧波海關開通博覽會展品通關“綠色通道”,在通關現場設立“中東歐博覽會申報專窗”,可提供7*24小時全天候預約通關,在口岸實施“一站式查驗”后可直達博覽會現場。
除了多元高效的海關服務,寧波還實行了多項貿易便利化措施,通過優化“采、銷、關、倉、運”等環節,在產地證申辦、加工貿易手冊備案、企業信用等級分類管理等流程上,為中東歐進出口企業提供支持和幫助。
中東歐博覽會組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將利用中東歐博覽會平臺,繼續推進源頭采購組織化,進一步暢通中東歐商品進口供應鏈條。”
不斷擴大雙向投資“朋友圈”
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共退。雙向投資是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寧波與中東歐國家累計雙向投資項目176個,雙向投資額超過10億美元。
寧波在打造中東歐商品進入中國市場首選之地的同時,借力“三會”平臺招項目,以“1+12”的形式,務實開展“雙招雙引”工作,積極引進中東歐國家相關資本、企業、技術,進口更多高端裝備和高新技術項目,推動服務貿易轉型升級。
第三屆中東歐博覽會將在東錢湖國際會議中心召開。
作為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合作示范區的重要平臺之一,中國—中東歐國際產業合作園成立2年多來,累計開展項目路演10場,對接洽談中東歐項目78個,簽約中東歐項目11個,其中匈牙利量子水泥、波蘭醫美和保加利亞生物基可降解材料等項目4個落地或開工,引進外籍工程師人才12位。
而在全面提升配套水平上,總投資9.55億元的中東歐中小企業集聚區正在加速建設中,未來能實現中東歐項目“拎包入住”;1000萬元的中東歐項目專項培育經費已落實,正在探索設立中東歐產業投資基金,積極解決中東歐項目落地“最后一公里”等。
不止“引進來”,還要“走出去”。
寧波敏實集團在塞爾維亞、捷克投資新能源汽配項目,投資總額超過3.2億美元;寧波均勝集團在中東歐5個國家設有生產基地,其中匈牙利工廠是全球規模最大、設備自動化程度最高的安全氣囊工廠……在中國—中東歐合作的大框架下,以雙向投資為新引擎,曾以“單項冠軍”聞名全國的“寧波制造”,正跑出國際產能合作的“加速度”。
在全球疫情大背景下,去年,寧波市先后派出四個公務團組出訪中東歐13國,與15家中東歐經貿促進機構簽訂合作協議。截至目前,寧波市已與29家中東歐官方機構和商協會簽訂合作協議并建立常態化合作機制。
“越努力越幸運。在和中東歐國家的合作上,寧波就是如此。多年來,寧波積極爭取,努力作為,把和中東歐國家的合作打造成城市最大的‘名片’。”中國—中東歐國家創新合作研究中心教授王波如是說。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會期間,浙江省也將利用企業集聚時機,組織各部門到寧波實地對接,爭取雙向投資意向簽約有新提升,不斷拓展競合共贏“朋友圈”。
“首選之地”不是終點,是新的起點
在4月21日舉行的“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藍廳論壇分論壇上,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會長吳海龍表示,當前開展人文交流互鑒的國際合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迫。
除了經貿上的互利共贏,寧波也實現了與中東歐國家在人文交流領域的“雙向奔赴”。
《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合作示范區五周年白皮書》顯示,五年來,寧波與中東歐國家合作共建了教育、文旅、醫療等一系列人文交流平臺,積極打造人文交流特色品牌,不斷拓寬合作交流渠道。
截至目前,寧波與中東歐國家的22座城市建立了友好關系,實現了中東歐國家友好城市全覆蓋;與國家文旅部共建索非亞中國文化中心,寧波的高校還設立了波蘭、捷克等語言文化中心,并且與約90所中東歐的院校開展了100多個合作項目。
“雙方可合作的領域其實非常多。例如,從交流角度,可以做高校學生的互換,老師的互訪;從科研的角度來講,可以共建科研平臺,共同開展科學合作、青年科研人員的交流等等。”王波教授表示。
本屆中東歐博覽會將舉行27項重要活動,其中包括首屆中國(寧波)—中東歐國家女科學家創新與發展交流論壇、首屆中東歐國際帆船賽、“舌尖上的相遇”、青年科技人才論壇等一系列人文交流活動,力爭從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地推動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交流取得新突破。
2023年是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進入新10年的起步之年,也是擴大國際合作的關鍵之年。曾經,作為天然古港,寧波見證過千舟競發、商賈云集的盛況;如今,作為長三角南翼經濟中心,寧波正借助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平臺,奮力打造三個“首選之地”, 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增進友誼、擴大合作、共謀發展,開辟更廣闊的空間。
正如王波所言,“首選之地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一個國際化的新寧波,正在崛起。
上一篇:江西省第十五屆省運會會徽、會歌、吉祥物、主題口號和宣傳畫正式
下一篇:天津旅游線路之三——津味文化之旅,重溫革命歷史、品味紅色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