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何峰
文化有地標,城市有靈魂。
如果有人問你,寧波的文化地標是什么?你腦海中跳出來的答案會是什么?天一閣、月湖、寧波博物館、河姆渡,還是鼓樓,抑或是其他?
昨天上午,市政協舉行“請你來協商”暨委員月談會,圍繞“高標準建設新時代寧波文化地標”主題,委員們緊扣文化地標“怎么謀、怎么建、怎么用”暢所欲言,與有關部門進行協商議政。
文化地標怎么謀?
打造文化地標集群
市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指出,要加快“港產城文”融合發展,文化的作用正在從幕后走向臺前、從支撐力升級為驅動力和引領力。
“多年來,市委市政府對文化地標建設高度關注,持續推進重大文化設施建設,但我市文化品牌IP辨識度不高、文化設施項目未如期推進等問題仍舊存在。”華漢芬委員認為,我市文化發展總體滯后于經濟發展,要通過健全體制機制、加大財政投入、強化要素保障,多管齊下加快重大文化地標項目落地建設,為新時代勇攀文化高峰夯實基礎。
文化地標是城市精神和形象的空間載體,被賦予豐富的文化意義,展示著城市精神特質、塑造了城市形象品牌,成為深深鐫刻在人們腦海中的城市符號。鮮明的文化地標,只要一說起它,人們就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與之相對應的城市。
“從全市層面講,文化設施總體上呈現‘只見星星,不見月亮’的狀態。”市社科院文化所副所長張英在調研中發現,我市對文化空間布局缺少科學、系統謀劃,缺少有較大社會效益和品牌效益的重大文化項目,尤其是缺乏代表城市形象、彰顯城市品位的文化地標。
“要著眼重點區塊,打造文化地標集群。”張英建議,圍繞“枕山濱海、擁江攬湖”的主要導向,在百里三江文化長廊、慈湖—月湖—東錢湖文化帶、千里濱海生態長廊和翠屏山區塊等四個方面進行重點突破,“比如,結合改造提升和開發新建,沿三江六岸有序布局一批重大文化設施,讓百里三江文化長廊成為最具辨識度、體現高顏值、洋溢文化味的城市會客廳。”
文化地標怎么建?
集中力量辦大事
河海博物館、天一閣博物院南館、新音樂廳等項目或建設或規劃,這些重大文化項目建成后,將有力提升寧波文化競爭力。
寫進中學課本的河姆渡遺址,是寧波知名度最高的文化遺存之一,也一直是寧波的驕傲。省第十五次黨代會報告就提到“河姆渡大遺址群的保護利用”。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陳長鋒委員來自余姚,他的發言內容自然離不開河姆渡。
陳長鋒委員在調研中發現,目前,河姆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總體規劃已通過省級專家評審,考古調查、價值研究、展示推介等工作逐步推進,但仍有許多瓶頸亟待破解。“要以建設河姆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為目標定位,統籌推進相關工作。”他建議,從綜合打造城市文化地標的高度,整合傅家山、魚山、大榭、下王渡、何家等史前文化遺址,建造河姆渡博物院,由寧波市級層面統籌包裝立項和推進實施。
“要加大海絲史跡保護和申遺力度。”寧波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被譽為記載“一帶一路”歷史的“活化石”。嚴輝委員是鎮海口海防歷史紀念館館長,工作在大運河入海口的她對我市海絲史跡了然于胸。她著重建議,要加快寧波市海絲史跡保護立法研究,推進海絲史跡保護利用地方法律法規制定,不斷明確海絲史跡的保護原則和管理機制,從而規范保護管理工作,細化海絲申遺工作,使史跡保護利用更具操作性。
文化地標怎么用?
藝術和數字賦能
文化地標是一座城市“精氣神”的集中體現,展示著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凝聚著一個城市的精神品格。文化地標之所以有足夠的“流量”,成為一個城市的“打卡地”,是因為擁有獨特的“靈魂和氣質”。
天一閣博物院副院長張亮認為,文化地標的真正落地,必須事先定性定位定內容。“在建筑設計的同時甚至更早前,需要花時間、花精力、花經費去開展調研,明確這座文化場館在專業領域和城市形象中的定位,明確其未來所要承擔的文化功能,博物館還需要提前完成展陳規劃、遺產價值研究、未來兩到三年的文物征集計劃、開館后兩年內的臨展計劃,形成一系列前期成果。”
文藝是豐富文化地標內涵的重要方式。游客在西安,一定會去大唐不夜城領略一番盛唐氣象;在成都,必然會走進劇院親眼看一看“變臉絕活”。
“文藝精品作為城市文化的重要內容,不僅能折射出城市的人文精神,更是城市文化實力的生動體現,對文化地標建設有著重要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林紅委員建議,要深化新時代文藝精品創優工程,讓優秀的舞臺藝術作品為地理標識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更好賦能寧波文化地標建設。同時,不斷探索文藝精品轉化場景,打造文旅休閑消費場景,形成更多具有廣泛影響力和辨識度的寧波城市文化地標。“如海洋文化可重點布局象山石浦漁港古城,打造‘漁光之城’文旅IP;商幫文化以老外灘為中心,挖掘深厚的‘寧波幫’文化,打造沉浸式文旅街區。”她說。
“故宮不僅開發了線上故宮博物院,用戶可以享受全景故宮、故宮名畫記、數字文物庫、數字多寶閣、故宮展覽、玩轉故宮等線上服務,還利用《我在故宮修文物》等文化節目進行文化價值、品牌形象的構建與傳播。”徐益波委員建議,高質量推進文化地標建設,需要利用好數字化這一“催化劑”,推動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將優秀文化的內涵和價值闡釋好、傳承好、弘揚好。
酒香也怕巷子深。“‘書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城市形象口號已深入人心,但天一閣‘說書不見書’,寧波港‘看海不見海’,現有文化設施布局建設不足以支撐寧波的城市形象,文化地標建設與城市形象口號有一定落差。”魯霜霜委員說,寧波一直以來高度重視城市形象建設傳播,但對照市黨代會提出的打造“國際濱海大都市”的定位要求,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她建議,寧波要更加充分把握城市形象構建的規律和特點,從加快建設現代化濱海大都市的角度出發,依托文化地標的建設和運營,著力軟傳播、輕傳播,創新優化對外傳播方式途徑,不斷強化面向全國甚至全球的傳播力、影響力和競爭力。
上一篇:文物“活”起來 文創“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