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重大決策部署,推動重慶市、四川省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國際范、中國味、巴蜀韻的世界級休閑旅游勝地,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重慶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近日聯合印發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規劃》(簡稱《規劃》)。一記重磅發布,為川渝兩地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如何把握機遇乘勢而上?兩地文旅部門和文旅企業聞令而動,努力開啟全國文旅協同發展的“樣板工程”。
互動頻繁
川渝攜手一家親
作為推進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責任主體,近年來重慶市和四川省密切互動,建立了協調推進機制,做了大量工作。
記者從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了解到,兩年來,川渝兩地共簽訂戰略合作協議63份、成立合作聯盟11個、推動重點任務107項、推動重點文物保護項目200余個、聯合舉辦展覽展示活動50多個,實施了川陜蘇區紅軍文化公園、五華山康養旅游度假區等8個重大項目,累計投資41.68億元。
為推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工作,兩地文旅部門還聯合成立專項工作組,先后召開了4次聯席會議。兩地市場主體也積極響應,發起成立了巴蜀文化旅游推廣聯盟、成渝地區圖書館聯盟、巴蜀世界遺產聯盟、巴蜀石窟文化旅游走廊聯盟、成渝地區文化館聯盟、川渝非遺保護聯盟等11個文化和旅游行業聯盟。
除此之外,兩地還合力持續推進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共同舉辦活動,促進文旅消費,豐富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文旅產品供給。如今,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不斷深入以及合作的推進,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文旅公共服務能力也不斷增強。
“我們將緊隨其后,制定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四川實施方案。”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規劃指導處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四川將抓緊落實《規劃》,預計7月將在重慶召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第五次聯席會,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培訓班也正在積極籌備中。
乘勢而上
“詩和遠方”共融復興
“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國家“十四五”規劃中重大工程項目內容之一。此次《規劃》范圍包括重慶市、四川省42個市(區、縣),總面積18.5萬平方公里,輻射帶動重慶市和四川省全域范圍,提出了全國文化旅游發展創新改革高地、全國文化和旅游協同發展樣板、世界級休閑旅游勝地3個建設定位。
“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煙火里的幸福成都”。作為《規劃》“雙核聯動”核心之一的成都,正在開啟建設全域旅游公園城市的“成都實踐”。成都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按照《規劃》要求,突出成都旅游都市型、國際化和綜合性的特點,加快休閑消費提質擴容和轉型升級,培育一批國際一流、全國領先的文商體旅融合發展優質產品,建設世界文創、旅游、賽事名城和國際美食、音樂、會展之都。在新的歷史定位和發展機遇下,成都將全面釋放活力,以建成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領,開啟一次充滿創意的“加速跑”。數據顯示,2021年成都市接待游客2.05億人次,旅游總收入超3085億元,“詩和遠方”已經成為成都城市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重慶市永川區位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主軸,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川渝交匯點和黃金節點。“乘著《規劃》發布的東風,永川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將積極與川南渝西等地區文旅部門共同協作,共商良策,共謀發展。”重慶市永川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主任楊蓓說,當前,永川區正打造“雙城會客廳、西部歡樂城”,全力融入瀘永江融合發展示范區和川南渝西融合發展試驗區,推動完善與川南渝西各城市的合作機制。同時,推動川南渝西市民共享文旅體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成果,推進巴蜀文化共融復興。旅游方面,對景區景點實施差異化打造,全力推進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西部歡樂城項目,聯合推出多條精品旅游線路,通過資源互推、游客互送等措施,為川渝兩地建成“世界級休閑旅游勝地”作出貢獻。
聚勢而強
高質量建設孵化更多可能
為推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工作,重慶、四川兩地文旅部門還聯合成立專項工作組,區域聯動合作全面推進。按照“七區聯動”規劃,大巴山生態休閑與高峽平湖旅游協同發展區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我們正在圍繞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加快塑造‘大三峽·大巴山’文化旅游品牌。”四川省達州市文化體育和旅游局局長李冰雪告訴記者,目前達州已攜手重慶萬州、開州等地,共同構建“兩心五線多點”文旅布局,聯合打造具有國際范、中國味、巴蜀韻、三峽魂的知名旅游目的地。如今,在達州市已組建由川渝陜3市3區8縣構成的“大三峽·大巴山”文化旅游發展聯盟,區域聯動正在推動形成大巴山生態旅游環線。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藍圖中,包括萬達開“大三峽·大巴山”國際文化旅游節、萬達開國際戶外運動基地兩大功能性載體,大巴山國際旅游度假區、巴蜀非遺文化產業園、川陜蘇區紅軍文化公園等在內的多個川渝共建項目正在實施推進中。據介紹,相關項目總投資203.57億元,截至目前,累計投資完成率56%。
李冰雪表示,下一步,達州將積極聯動萬州、開州等地,貫徹落實《規劃》,聚焦建設大巴山生態休閑與高峽平湖旅游協同發展區、大華鎣—明月山紅色旅游與綠色康養協同發展區,重點舉辦萬達開“大三峽·大巴山”國際文化旅游節,推動重大事項落地落實,促進萬達開文旅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規劃》的提出,標志著川渝文化旅游合作進入了全產業鏈協同合作的新階段。作為產業生力軍的文旅企業將如何作為?重慶山水都市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永剛提出了川渝深化跨區域文旅合作的創新探索:推出川渝A級旅游景區旅游地圖,促進A級旅游景區完善吃住游購娛服務鏈;圍繞A級旅游景區、旅游度假區、森林公園、江湖流域等載體,發展戶外運動、溫泉、滑雪、登山、游輪、自駕、露營、民宿等特色化、品質化旅游產品,打造“旅游+一二三產業”融合業態;打造貫通川渝的自然風光、人文遺產、紅色文化、熊貓文化等精品旅游線路,擴大長江三峽、九寨溝、武隆喀斯特、南川金佛山、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樂山大佛、三星堆—金沙等國際旅游品牌影響力。
重大利好
區域迎來發展新生機
推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重大決策部署的具體行動,是引領區域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培育我國文化和旅游新發展空間、打造全國文化和旅游發展新增長極的重大舉措。此舉將為全國提供區域文化和旅游協同發展樣板。
業內認為,《規劃》的出臺,將使巴蜀文化旅游的辨識度、知名度、美譽度和區域旅游目的地整體形象得到強化和提高,將從頂層設計上促進兩地文旅發展優勢互補、客源互送和市場共享。
除了為區域發展帶來重大利好,《規劃》編制組成員、中山大學旅游學院教授張驍鳴認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建設將為廣大游客帶來許多直接的好處,激發起游客探索新線路的熱情,游客將有機會深入川渝腹地,實現更豐富的出游選擇;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也將有力提升區域內文博、文藝、文體場館的數量、規模和運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