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這種知識產權的糾紛,對中國的出口企業來說,已經不再是一個陌生的話題。從滑板車到DVD,從外觀設計到行業標準,中國企業走過了幾個知識產權糾紛的年頭。德國科龍展覽公司的華良介紹說,中國加入WTO之后,承擔了更多知識產權方面的責任和義務,而出口企業在遭遇到越來越多的陷阱和糾紛之后,也日漸成熟起來。知識產權已經被不少中國出口企業作為發展戰略的重要部分,成為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武器。
初涉專利風波
事實上,飛神車業公司遇到知識產權糾紛,早已不是第一次了。外貿部經理楊明在談到這個問題時,語氣中充滿了自信。就今年廣交會上的糾紛,他表示公司其實早有防備。"那款有爭議的滑板車,其實公司之前已經做了準備,研發部門對產品外觀做了一定程度的改動,嚴格說來已不屬于侵權的范疇,對方對此也心知肚明。但考慮到和對方今后還存在合作的可能,我們主動做了一些讓步。假如我們100%抄襲他們的設計,競爭對手哪會如此爽快,說不定他們會制造更大的麻煩。"
飛神車業有限公司隸屬于中國步陽集團,集團以防盜門起家,現已發展成為行業的領頭羊。在2000年前后,公司利用自己多年的制造經驗和永康地區豐富的五金配套環境,將產品延伸到滑板車行業,并在隨后成立了飛神車業有限公司。從那開始,知識產權糾紛就始終和企業形影相隨。
滑板車是一個特殊的產品。和其他的輕工產品一樣,在質量可靠的基礎上,外觀設計成為它最大的賣點,也是專利糾紛的焦點。許多企業認識到這個新產品技術含量不高,制作工藝簡單,于是一哄而上,希望搶得一塊蛋糕。
滑板車最初是從日本起步,但被中國臺灣和美國的企業發揚光大,產品設計的專利大多為這些企業所壟斷。在新產品還沒有成熟、產業還未形成之際,這些企業放任抄襲。一旦市場做大,他們就祭起專利等知識產權的"寶劍",打擊競爭對手,謀取自身利益。出口企業在不知不覺當中落入了他們精心設計的"陷阱",讓大陸尤其是浙江的企業防不勝防。一時間,海關扣貨,部分工廠被查封,整個行業人心惶惶。從那時起,大家才認識到知識產權原來有如此威力!
經歷了風雨,才能見彩虹。這些教訓給中國大陸的出口企業上了生動的一課。部分企業立即行動起來,有些和專利所有人合作,支付一定的費用;有些則對原有產品進行改進,使競爭對手無法抓到把柄;有些加大研發力度,自己在目標市場申請注冊專利,也想嘗嘗"專利所有者"的甜頭。
合理避開陷阱
上海對外貿易學院的鄧旭博士長期從事國際貿易法律研究,對出口企業知識產權糾紛問題認識非常深刻。他解釋說,中國出口企業在知識產權方面的問題,包括專利、商標和版權。侵權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隨意使用國際知名企業的品牌或商標,以假亂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冒牌貨;二是在版權方面,擅自使用別人已有的科研成果或行業標準,如DVD專利、思科控告華為案、出口企業抄襲別人說明書等;三是出口企業在外觀設計方面抄襲別人的成果,這種情況在強調外觀設計的輕工行業,如禮品、玩具、運動用品等行業尤其突出。企業要合理避開知識產權的陷阱,首先需要通曉國際上對"侵權"的界定,然后對產品和行業本身有深刻的理解。前者需要專業機構的協助,而后者主要靠企業自身長期不懈的積累。
楊明對此深表贊同。他提到飛神近年迅猛的發展,靠的就是這個方法。不僅巧妙避開了各種陷阱,還使競爭對手主動登門尋求合作。從當初的普通滑板車,到現在的電動滑板車、氣動滑板車、休閑車和老人代步車,取得每年數十萬臺的出口量、一千多萬美元的出口額的成就,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成功應對知識產權糾紛的結果。而這些都是經歷了痛苦的實踐摸索出來的。
楊明介紹,由于滑板車本身是新產品,很多標準和法規都還不成熟,所以給了企業不少認識、了解并合理宣傳冊印刷公司利用的空間。對專利問題,總體上可以利用它"無形、專有、地域、時間和可復制性"等特點,巧妙避開陷阱。
最初,飛神公司采用了最簡單的辦法-付費使用。也就是說,與專利所有者訂立書面合同,向專利權所有者支付專利使用費。這是一種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比如公司的一款氣動滑板車,使用的機電一體化啟動裝置,就使用了其他公司的專利,每一臺支付一定的專利使用費。
支付專利費用操作起來雖然簡單,但畢竟增加了產品成本,不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為了提升競爭實力,公司一方面加大了研發的力度,另外還尋求法律專家的意見。
公司的市場部和研發部門密切合作,首先尋找那些已經滅失的專利,即那些過時、過期的專利。在此過程中,公司發現,由于滑板車行業的技術含量不高,很多小技巧之類的專利屬個人所有。專利有一定的期限,而個人注冊之后往往容易忘記,企業可以利用這個空隙,自己注冊或免費使用。
還有就是專利的地域性。專利權是由權利人向一國專利主管部門申請而獲得的,該專利權只有在該國范圍內發生法律效力。在認定侵權與否時,只認專利的"國籍"。不過,人們常常把專利的"國籍"與專利權人(包括法人-企業)的國籍混淆。但事實上,專利的"國籍"與侵權行為發生地的那個國家必須是一致的,而與其他因素不相干。
有鑒于此,飛神公司的外貿和研發隊伍對產品在目標市場的專利情況進行了廣泛的調研,采用了"重點出擊、見縫插針"的策略。楊明介紹,由于公司在五大洲都有市場,如果某種專利在一個市場已經注冊,公司立即進行戰略調整,向另外的市場出擊。這時,即使競爭對手反應過來也為時太晚,因為專利有"使用在先"原則。公司聘請當地的法律顧問,進行注冊和咨詢。
準確把握是否"侵權"的標準至關重要。楊明說,根據國際慣例,在產品外觀設計方面,只要有30%的改動,就不算侵權。飛神在參考各種產品原版(很多是客戶提供)后,自己的研發部門再結合目標市場的需求進行改進。
在避開專利陷阱的問題上,華良特別提醒中國企業,需要注意歐盟國家的隱性侵權-反不正當競爭法。其明確規定,復制、抄襲其他競爭者不受或不再受特殊法律規定(如商標,專利,著作權等)保護的產品等,也可能構成侵權。這條法令的涵蓋面甚廣,中國的生產企業往往對其不甚了解。
比如工藝品類,產品變化非常快,不一定每個產品都申請外形或其他類別的專利保護,但如果你的確是抄襲了其他廠家的產品設計,對方仍會借助"反不正當競爭法"對你提出指控,在展會開始或其間對你提出書面警告,要求你不再實施已進行或將進行的行為,將涉及侵權的產品撤離展臺。如果你沒有停止侵權行為,對方將通過申請法院"臨時禁令"的方式,利用簡易訴訟程序得到暫時的法律保護。
長遠發展之道
除了上述的一些"小技巧"之外,知識產權作為企業競爭的一個戰略,需要有更長遠的規劃,特別是對那些有意搶占國際市場的出口型企業,更有重大的意義。以下幾個方法可供出口企業參考。
尋求和專業機構的合作。鄧旭博士強調企業需要外部專家的支持,將知識產權相關的事項全部外包。他舉例說,在專利方面,目標市場其實有很多已經過期或即將過期的專利,企業完全可以加以利用,但是很多企業根本不知道去檢索。專業的知識產權咨詢機構或律師事務所,能為企業提供這方面的幫助,使企業可致力于自己的核心業務。
專注OEM業務,其他由買家負責。就目前階段來說,中國企業雖然已經具備了知識產權意識,部分企業還采取了實際行動,但總體來講還是比較欠缺。相反,很多進口商在行業積累了多年的經驗,他們對當地市場的法律和文化了解更透徹。既然如此,中國企業不如突出自己核心的地方,做外商的制造車間,致力于價值鏈上的一個環節。讓所有和知識產權相關的細節,如專利、商標和品牌等問題,都由進口商去解決,自己只是負責生產加工。這樣操作起來非常容易。
近期飛神和美國R公司的合作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R公司是美國滑板車行業頂級的商家,在營銷、服務等方面有多年的經驗,并且擁有數十個產品專利,常年向沃爾瑪等國際大型零售企業供貨。雙方原本是競爭對手,但后來在競爭中加深了認識,彼此互補型的優勢給雙方的合作提供了基礎。對方看中了飛神的生產和制造實力,而飛神則希望借助對方的營銷經驗和諸多的產品專利打開目標市場。商標、品牌和設計等知識產權都屬于對方,飛神只是負責生產制造。為此飛神專門投資五千多萬人民幣,修建了五萬多平方米的廠房。初步預計每年將完成數十萬臺的訂單。
提升企業自身的研發實力。專注OEM并不意味著企業可以放松研發,OEM和研發是相輔相成的。企業自身的研發水平太差,必然會影響生產制造的能力,在和外商合作時會處于不利地位。相反,研發實力的提升,技術、設計等方面能力的加強,企業更容易繞開知識產權陷阱,始終處于有利的地位。
飛神公司擁有30多位研發人員。公司選擇了和浙江大學合作,通過產、學、研相集合的道路,解決實際的問題。一方面,高校的科研隊伍從事理論的研究,然后和企業一起進行小批量的試生產。另一方面,企業在實際遇到問題時,提交給高校尋求幫助。公司還在和買家的合作中,注意了解和搜集市場趨勢和產品信息,以提升自身的研發實力。楊明也同意,和業內大買家的合作是一個學習和提高的過程。
自己的研發保證了自主的知識產權,在成本上更具優勢。飛神用在"老人代步車"上的控制器,一直采用進口件,每個花費一百多美元,這和臺灣等廠家競爭時價格優勢并不明顯,單純復制的話將導致侵權。飛神通過和浙江大學合作,有望在未來幾個月中突破技術難關。自己生產的話,該控制器的成本將降低30%以上,價格優勢將明顯。
飛神的目標是,五年之后成為世界車王。在越過知識產權陷阱之后,在研發上了一個臺階之后,在國際營銷實力提升一個檔次之后,相信他們最終能夢想成真。
上一篇:蘇泊爾變形記(第1頁)
下一篇:讓參展更有效(第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