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龍文泱
湘贛邊紅色專列首發,年內將開行百趟,打造全國唯一的火車“紅色移動課堂”;根據同名大型史詩歌舞劇制作的電影《大地頌歌》,本月將在各大院線上映;“策游瀟湘‘營’出花YOUNG”湖南文旅推廣活動,助力湖南11大景區“C位”出道;瀟湘“紅八景色”呼之欲出,美麗又充滿精神力量……
這個春天,湖南文化和旅游之花正燦爛綻放。過去的一年,面對疫情防控、復工復產、脫貧攻堅等重大課題,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湖南文化和旅游業直面困難,創新思路,努力生長。2019年,全省3633家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實現收入3351.24億元,實現旅游業總收入9762.32億元,均已達到“十三五”規劃目標值。2020年,全省接待國內外游客6.9336億人次,恢復到上年的83.4%;全省實現旅游總收入8261.95億元,恢復到上年的84.6%。
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禹新榮表示,力爭到2025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7.3%左右,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7.9%左右。旅游直接就業人數達到320萬人以上,帶動就業人數達到960萬人以上。通過一系列舉措,讓詩愈動人,遠方更美。
文藝創作創高峰,文化春風暖三湘
3月26日,根據同名大型史詩歌舞劇制作的電影《大地頌歌》將在各大院線上映。中國的脫貧攻堅戰為人類減貧提供了中國方案,《大地頌歌》是這個中國方案真實而鮮活的藝術注腳,成為湖南文藝的高峰之作。
“十三五”以來,湖南文藝創作精品迭出,各文藝門類創作日益繁榮。長篇報告文學《鄉村國是》獲得第七屆魯迅文學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電影《十八洞村》先后獲得中國電影華表獎三項大獎、金雞百花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花鼓戲《桃花煙雨》獲得曹禺劇本獎,第六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作品展我省獲獎入展人數位列全國第一。在文旅部實施的慶祝建黨100周年“百年百部”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中,我省有11部作品入選,并列全國第二……
文藝創作碩果累累,為百姓的文化生活添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高質量推進,更是讓文化春風溫暖了三湘。目前,全省公共文化陣地網絡已基本覆蓋,全部向社會免費開放。公共文化設施布局更加合理,服務更加均衡,縣級骨干設施得到明顯改善,鄉村文化陣地基本實現“一鄉一村均有一個文化服務中心”。同時,我省在全國率先實現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全覆蓋。“送戲曲進萬村、送書畫進萬家”活動、“歡樂瀟湘”大型群眾文化活動、農民工春節聯歡晚會等一批惠民項目激活基層和農村的內生動力,營造了群眾文化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去年9月1日,《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辦法》正式施行,我省依法治理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邁入新階段。今年,我省將實施全省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五年行動計劃,加快推動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納入市州、縣市區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項目。
紅色熱土風潮涌,偉人故里更多嬌
重溫一遍入黨誓詞、高唱一首紅色歌曲、講述一個紅色故事、回味一頓“紅軍餐”……3月19日,首趟湘贛邊紅色專列從株洲火車站抵達井岡山火車站,400余名黨員干部上了一堂生動的“紅色移動黨課”。這是目前全國唯一在火車上進行的移動式紅色教育培訓課堂。
湖南是一方紅色熱土,大批共產黨人在這片熱土譜寫了感天動地的英雄壯歌。作為革命文物大省,湖南的紅色文化資源遍布三湘四水。目前,全省已查明的不可移動革命文物達1700余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9處。全省擁有各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470余處,其中省級以上158處、國家級29處,數量居全國各省區市第一。
去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來湖南考察,首站就是“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郴州市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瑤族村。在這里,他叮囑當地黨員干部:“要用好這樣的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搞好紅色教育,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近年來,湖南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紅色旅游的重要講話精神,立足紅色資源的比較優勢,在保護好紅色文化和旅游資源的前提下,突出創新升級,紅色旅游綜合收入連續多年保持增長20%以上。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我省紅色文化和旅游發展再升級。3月,全省文物工作座談會提出,我省要利用豐富的革命文物資源,努力建設好“沒有圍墻的革命歷史博物館”,將重點推進湘贛邊、紅軍長征沿線、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所涉及的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公布第一批全省革命文物名錄。大力推動紅色旅游進一步發展,推進韶山至井岡山紅色旅游線路的打造,辦好湖南紅色旅游文化節,推出一批重點紅色旅游村鎮和研學基地。
精準施策多點發力,文旅市場強勁復蘇
低風險地區等演出場所消費者人數比例不再做統一限制,旅游景區游客接待上限不搞“一刀切”……3月中上旬,文化和旅游部先后發布了關于文娛場所、旅游景區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進一步增強了文化和旅游市場的信心。
去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省文化和旅游廳迅速精準調控文旅市場,在疫情防控應急響應級別由一級調整為二級后,在全國率先推動文旅企業復工復產。同時,強化政策引導、加大創新性產品供給、大力開展宣傳推廣活動,多點發力,推動文旅市場強勁復蘇。
與金融部門合作,確定120個信貸重點支持文旅項目,舉辦文旅產業投融資大會,文旅企業獲得貸款99.129億元;全省文化旅游產業項目庫入庫項目1137個,項目總投資7130.2403億元。創新開展“藝抗疫情·云游湖南”“網約湘游”等活動,讓游客足不出戶享受文旅產品服務;“春暖瀟湘”湖南文化旅游網絡消費季活動累計消費交易額達7.141億元,深入開展“發放億元消費券·促進文旅大消費”活動;推進“送客入村”工作計劃,引導旅行社向貧困山村“送客”195.27萬人次,帶動文旅消費123.15億元。
2020年,五一、端午、十一假期,我省旅游收入在全國分別排名第2位、第1位、第2位。湖南推動文旅企業復工復產工作入選文旅部典型案例。
文旅扶貧成脫貧攻堅重要渠道
“用非遺苗繡讓媽媽回家奔小康,既能完成母親的心愿,又能為家鄉發展盡力。”3月16日,花垣縣石欄鎮“讓媽媽回家”苗繡創業培訓基地產品制作間,石佳正和繡娘們忙著趕制訂單。石佳介紹,自其2017年返鄉創業以來,“讓媽媽回家”公益項目為家鄉提供就業崗位1400多個,幫扶貧困戶1272人次,全產業鏈的產值達5320萬。2020年,石佳獲評“湖南省百名最美扶貧人物”,2021年榮膺“全國三八紅旗手”。
文旅扶貧成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渠道。全省通過文化旅游直接和間接減少貧困人口累計100余萬人,以2015年為基數約占全省貧困人口的20%。在我省脫貧攻堅示范村中,有41%是文旅扶貧重點村。“讓媽媽回家”計劃獲評全國優秀非遺扶貧品牌行動。第六屆“中國-東盟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參訪團參訪竹山村,學習竹山村鄉村旅游扶貧經驗。
今年,我省將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促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以大湘西、大湘東地區13條精品旅游線路為依托,持續推進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推動建設一批精品民宿,推動民宿產業集聚發展;舉辦湖南特色文旅小鎮發展論壇、辦好四季鄉村文化旅游節,推動傳統鄉村觀光向鄉村生活體驗和度假轉型,發揮文物保護成果在鄉村振興中的獨特作用。
[責編:戴蓉]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上一篇:廈門這個大會重磅召開!
下一篇:天津泰達航母主題公園一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