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駱駝位于鎮海區核心區域。以橋得名,因水而生。據《寶慶四明志》載“駱駝橋始建于宋建隆元年”,其街道沿河而建,至清代中葉,已是商場日繁,商貿云集,車船相集于其上,舳艫銜接于其下。駱駝一地頗有優秀歷史文化遺存,積淀深厚的文化底蘊,尤以商幫傳奇、慈善公益、辦學興學的文化傳統為突出,其文化載體以家族大宅、古橋及水利碑碣等遺存為主,但由于過去缺乏系統的保護和傳承,諸多遺存已經散佚,許多文化載體也在城市化發展進程中逐漸缺失。
駱駝文化的特質
市井是駱駝的底色
水鄉商幫的老行當。駱駝除了農耕,主要以水興市,圍繞商貿和航運產生的許多老行當、老手藝,作為市井生活的基礎,記錄著駱駝的文明足跡。諸如修造船只、打鐵鑄錨、織網打魚等,直到上世紀60至70年代,才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其中不乏如今仍然頗具文化價值的項目,例如當年貴勝堰的拔船過河,就是下步老街旅游開發中極好的一個展示項目。
海陸交融的老味道。駱駝人的飯桌上,除了頗有甬幫菜特色的堿水粽、芝麻湯團、烤菜年糕、灰汁團等食品外,還有具有區域特色番薯糖釀、鹽腌茭白、靜德勝光咸菜等。本地有老字號的飲食品牌,尤以盛滋記酒廠為最負盛名。近海的優勢,使駱駝人的美食海陸交融,組成持久不斷影響人們市井生活的重要部分,深深喚起一代代駱駝人的童年滋味和濃濃鄉愁。
代代相傳的老掌故。駱駝流傳著很多民間掌故和老故事,較為出名的就有黃鱔太公的故事、沈家太公行醫的故事、吳老泉的故事等等。這些蘊含市井百姓的喜怒哀樂和善惡標準,也蘊含大量老駱駝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是開展啟蒙教育、傳播地域文化、旅游內涵開發的極好支撐,更是駱駝人寶貴的精神遺存。
繁華安逸的老街。駱駝的市井最集中的地理體現,就在以駱駝橋和中大河為核心的老街區域,在此人們定期集市,公平買賣、誠信交易,形成生于街頭巷尾、充滿商業傾向、滿懷喜怒哀樂的文化基本面。同時,也形成具有沿河而街的水鄉特色的安逸生活,構成最質樸、原始、純真的生活方式,形成為現代人所認同、所向往的市井文化。
書香是駱駝的底蘊
英杰輩出。駱駝人才輩出,歷數駱駝籍知名人士,鎮海中學創始人盛炳緯、愛國實業家方椒伯、知名寧波幫人士趙安中、文學翻譯家草嬰(盛峻峰)等,都是其中優秀的代表。新中國成立后,駱駝更是當之無愧的院士故里,中科院院士包括生物學家貝時璋、生物化學家楊福愉、核物理學家楊福家、數學家陳恕行等,中國工程院院士包括信息處理專家林永年、動力機械專家翁史烈等。
學風濃郁。駱駝區域內的培玉學校、尚志學堂、團橋學堂、鎮海縣中學堂等都是其中的典范。1906年創辦的培玉學校,是當時的寧波名校,擁有圖書館、體育館和先進的教學儀器。此外,尚志學堂曾聘請當時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為校董,校內有蔣介石親題“功在教育”的匾額,培養人才無數。
民風尚文。駱駝是書畫之鄉,浙東書風的代表人物、清代書法家盛本,書法名家包六科,書畫名家林文星,都是駱駝人。包六科、林文星二位先生,均在改革開放后擔任駱駝區文化書畫教員,親手培養起一大批書法繪畫人才。近年來,駱駝書畫之風持續興盛,南一社區成為全國知名的書香型社區,駱駝書畫一條街成為文化地標,朝陽村文化禮堂內的農民書畫社遠近聞名。
商幫是駱駝的傳奇
家業長興。桕墅方氏為寧波幫十大家族之一,方氏一門以方季揚、方椒伯、方液仙為代表人物,構筑以錢業為主的龐大產業,總資產在2000萬銀元以上,資產規模居十大家族之首。更為難得的是,桕墅方氏自清嘉慶年間由方亨寧、方亨黌等兄弟到上海創業,至民國末年共歷經五世,持續經營時間長達140余年,且代代皆有人才,至今方氏優秀后人仍遍布各地,如此持續的家族興盛,不僅在寧波幫中極為罕見,就是在全國其他商幫中也不多見。
愛國圖強。駱駝商幫中愛國人士眾多,作為駱駝望族的盛氏家族,清道光年間承接朝廷海運漕糧,開啟近代航運業。在積累財富后,不忘家國興亡,盛氏杰出代表盛丕華,1934年在上海組織愛國團體“中社”宣傳抗日,抗戰爆發后捐獻家產支援國家。建國伊始,盛丕華受邀參加開國大典,后任上海市副市長、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上海分會主委等。如盛丕華一樣,駱駝商幫人士不乏愛國圖強的典范,在新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報效桑梓。自十九世紀中葉起,駱駝商幫家族往往是耕、讀、商兼重,在取得巨大商業成就的同時,非常重視對家鄉的反哺建設。洪氏、翁氏等家族,自清中晚期就在外出經商中積累起財富,其不忘報效桑梓,通過各種方式建設家鄉,如在駱駝創辦鐘毓學校,興修中大河、西大河等流域內的水利設施等。
城市化進程中面臨的問題
重開發建設,輕留存保護。重視工商業地產及住宅的開發,不夠重視文化遺存及歷史建筑的保護開發。其實文化遺存及歷史建筑的保護開發會帶來比工商業開發更大更深遠的價值,其作用不可估量。如駱駝團橋寺后胡等地的古建筑因為早年大規模拆遷,未能得以保存,盛家宗祠等古建筑的保護狀況亦不容樂觀。對于城市建設推進中的重新建設和留存保護,這雖是一個老問題、老話題,卻應該引起真正的重視。
重實物遺存,輕非遺遺存。實物遺存,如古建筑、古橋古碑、老街等保護自然重要,但區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存及挖掘、開發同樣重要,有些非物質遺存傳承人年邁或者去世,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又如前文所提到的商幫傳奇、重教之風、民俗風情等,還有駱駝作為“水陸都會”圍繞水為中心的生產方式及遺存,如與船有關的老行當、老手藝,記錄著我們文明的腳步和記憶,都應該成為我們的挖掘和保護對象,并深刻探討其保護方式和發揚利用載體。
家底仍不清,規劃尚不足。從駱駝的重教之風和商幫傳奇等文化底蘊來看,駱駝可謂是歷史文化名鎮,其中的文化遺存極為豐厚,但對于具體細節我們仍然感到掌握不夠。因此,亟須摸清家底,作出詳細的有什么、應該保護什么、該怎樣保護的規劃,并區分原址保護開發、整體搬遷移地保護、拆除作為縮微模型保留或展覽等不同的保護方式,并嚴格執行保護規劃。
駱駝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挖掘保護駱駝文化的歷史價值
凝練駱駝文化的精髓內涵。從水陸都會、商幫重教、厚德駱駝等方面入手,理清駱駝目前所遺留的,有形的文物古建筑和無形的非物質遺存的情況。在此基礎上,特別要在駱駝歷史上大家名士回報家鄉、造福百姓的眾多事跡的整理中,挖掘出如治水、興學、厚德等方面的好做法、好經驗,加以高度凝練和歸納,邀請專家學者、知名人士加以論證,以此作為駱駝當代社會發展的精神寶典,為我們堅定文化自信提供力量源泉。
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駱駝的諸多老行當、老手藝、老味道,包括目前棚戶區改造中老街區域的文化氛圍,如果不加以及時保護,就會隨著時間消失殆盡。因此,我們要通過各種手段盡可能把它們留存下來,動用包括文字記錄、影像記錄、師徒傳承等在內的各種手段。政府要在重視商業開發同時,為非遺文化提供必要的繁衍空間,探索開辟博物館、民間收藏館等場館載體,組成專門班底記錄口述歷史并成冊出版。重視信息化手段,通過全媒體維度和互聯網手段,加強駱駝非遺文化的傳播力度。
重視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隨著城市建設的推進,駱駝區域內的不可移動文物和諸多宗族建筑面臨拆留兩難的境地。我們要用心做好保護,同時積極探索兼具保護和發展的“駱駝方案”。應組織專家會同文保部門加強對古建筑的研究、修繕、保護,對于與周圍人文地理環境存在緊密聯系的盡量原地保留。因重大民生工程等原因確實要遷移的,通過遷建保護、異地復原等方式加以保護,探索“六大巷子”“二十四節氣院落”等現代的功能布局形態,使得老樹發出新枝。要用心發揚老墻門建筑文化精髓,設立供宗族后人和群眾瞻仰的精神地標,也可以通過展廳、3D建模、手繪地圖等形式,保留這些宗祠建筑的影像。
傳承弘揚駱駝文化的時代價值
弘揚報效桑梓的義行善舉。自清末以來,駱駝的慈善事業就高度發達,涌現一批杰出的慈善家群體,從名門商賈至普通民眾,均有較好的社會公益意識,根據自身力量建設家園、報效桑梓成為人們的共識。翻開駱駝歷史,治水、義學的慈善事例不勝枚舉。1931年中大河疏浚,駱駝人樓其樑率先捐出壽金,盛筱珊、王伯元、盛午清等人紛紛響應,全國各地駱駝商幫人士和駱駝民眾紛紛慷慨解囊,捐額銀元從一到兩萬不等,許多捐款人不愿意透露姓名,至今仍讓后人稱頌感動。我們要從許許多多駱駝人教育、成長、經商和慈善公益的事跡中,總結出精神內涵和歷史經驗,建設崇德向善的“厚德駱駝”。
弘揚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善于學習新事物,提出新理念,創新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始終流淌在駱駝人的血脈中。駱駝盛氏創業之初從事內河漕運,道光年間,清政府決定推行海運漕糧,寧波大部分漕幫人士普遍抵制抵觸,盛氏目光深遠、敢為人先,獨立承接海運漕糧業務,進而帶動寧波航運業走向海運。又如桕墅方家,以糖業起家,創新轉型從事絲茶貿易,再轉型進軍金融業、化工等行業,更難能可貴的是,在事業傳承中勇于突破家族藩籬,廣泛選賢任能,吸納各地優秀人才共同創業。時代在變遷,但是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始終是不竭的發展動力,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為我們在新時代創業創新提供有力支撐。
弘揚駱駝商幫愛國愛鄉的精神。駱駝商幫遍布世界各地,但是愛國愛鄉始終是他們最深的情懷。上世紀50年代初,盛丕華首先在上海響應黨的公私合營的政策,堅持推進直至去世。趙安中先生以及后人不斷地對寧波、鎮海、駱駝的教育進行大量捐資,都對社會和海外駱駝商幫后人產生了深遠影響。要堅持挖掘、整理、宣傳鎮海籍寧波幫人士的愛國愛鄉壯舉,加強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統戰工作,在建設中重視寧波幫人士故居的保護,邀請商幫人士的后人們到駱駝尋根,探索建立愛國教育主題基地,在中小學中開展商幫主題特色教學。
立足駱駝文化內涵探索老街歷史街區開發
精準確定老街開發的總體定位。對于以駱駝老街為核心的駱駝歷史文化街區,我們將立足駱駝市井、書香、商幫的文化特質,深入打造駱駝“中大河畔 古往今來”的新形象,做足街、河、水、商的文章。駱駝老街可以探索“運河岸上的閑生活”為主題,以“江南院落”為載體,以“停泊”與“歸鄉”為情懷,以“地脈”“文脈”“商脈”為脈絡,打造“文”“商”“旅”“居”功能,使老街成為駱駝的文化商業聚集地,成為鎮海的新城市會客廳,寧波的懷舊人文旅游情景消費體驗區。
找準把牢老街開發的具體定位。駱駝老街的具體形象定位方面,要成為歷史文脈凝結的城市老底片、休閑經濟構筑的都市新客廳、運河商幫文化情景消費體驗區、寧波懷舊旅游人文體驗中心。老街在商業定位上,要成為復合型文化商業街區、情景消費體驗區。老街在文化定位上,要成為流動的人文博物館,在旅游定位上,要努力打造鎮海的旅游休閑目的地。總體上,充分注重駱駝歷史上老街沿河而街的市井生活場景并加以打造,再現駱駝曾經“水陸都會”的特色,喚起美好的記憶,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精心謀劃老街開發的功能體系。根據總體規劃和具體定位確定不同功能區域,著力體現駱駝歷史文化的價值,探索打造“一街”(駱駝老街)、“一巷”(六大巷子:俚語“六大”音同“駱駝”,是駱駝命名的一種說法)、“一坊”(十二食坊)、“一Mall”(即Mini Home Mall,迷你家庭綜合市場)、“一里”(歸鄉里)的整體空間格局。在新建開發的同時,就地保護好翁濮卿故居等,遷移一批無法就地保護的古建筑至此,著力再現駱駝明清、民國時期的風情風采,建立以駱駝歷史發展為主題的博物館,吸引駱駝籍文化名人歸鄉建立藝術工作室,形成濃郁的人文氛圍。
這里是富文論道,歡迎點贊、留言、關注、評論、收藏、轉發。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