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湖南日報】
劉先根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中國企業尤其是外向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需要同步提升硬實力與軟實力。企業的國際傳播力強不強、國際形象塑造得好不好,是衡量企業軟實力時的重要考量。
這些年來,走向國際舞臺、參與全球競爭的湖南企業不斷增多,比如,以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為代表的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其產品和服務遍及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當前,我省企業國際傳播力建設方面仍存在不少短板:一是多數企業缺乏國際傳播意識,沒有創設境外網站,一些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國際知名度也較低;二是許多“走出去”的園區企業在國際傳播方面缺乏總體設計和系統布局,多為產品的直接宣傳推廣,缺乏易被海外媒體及受眾理解接受的人文故事;三是缺乏省級層面的國際傳播中心,在統籌、推廣全省園區企業方面顯得分散化;四是大多數園區企業缺乏國際傳播人才,即使傳播了,也“貨不對板”“缺乏在地性”。推進我省園區企業特別是外向型企業的國際傳播,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企業國際形象是一個系統工程,須強化企業、政府、媒體、社會組織之間的協調配合,構建園區企業國際傳播體系。
建立全省園區企業國際傳播“三大平臺”。建議在省級層面組建“湖南園區名企國際傳播俱樂部”,重點抓好“三大平臺”建設,即省市(州)運營的系列海外賬號新媒體平臺、以園區名企年度活動為主體的IP孵化交流平臺、以省市(州)媒體優質素材庫為主的共享平臺,進而推動園區企業與企業間、企業與政府間、省內與國內國際間的交往,宣傳推廣湖南園區名企品牌形象。比如,建設企業形象素材庫,定期推出相關系列海報、長圖、H5、短視頻、航拍視頻等,供“湖南園區名企國際傳播俱樂部”各成員單位自主采用。
構建企業國際傳播矩陣。將湖南園區企業放置于國際競爭場域中,高起點高站位謀劃企業品牌傳播的頂層設計與傳播方式變革。強化全省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可組建省級層面的國際傳播中心,使全省各層面的國際傳播更加集約化、高效化、整合化;可借力新華社海外賬號、中國國際電視臺、中國網、人民日報海外版、鳳凰衛視以及香港文匯報、大公報、經濟導報等,聚合湖南省市(州)媒體平臺,以圖文、視頻、互動H5等多媒體形式,全面傳遞有關園區企業的重要新聞、重大活動、人文故事、產業發展、營商環境、投資機會、工作留學等信息,彰顯企業的文化魅力、創新魅力、人文魅力等,突出推介湖南各園區良好的產業發展、營商環境,實現企業品牌提升。
聯動“大V”引流。采用“本土為主,海外為輔”思路,在本地網紅、華僑、外國在湘留學生、外籍記者中挖掘培育“網紅園區名企代言人”,并與海外社交媒體上的“大V”、國際“網紅”特別是“Z世代網紅”積極交流互動,不斷擴大知華友華、知湘友湘的國際輿論朋友圈;建立“湖南園區名企國際傳播俱樂部”國際“粉絲群”,對全省園區名企名品、地方特色文化等開展多角度推介;湖南園區名企在開展國際傳播過程中,應盡量用年輕人喜歡的幽默化、視頻化、互動性強的表達與其對話、求同存異。
講好園區企業“走出去”的故事。園區名企應加強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組建強有力的國際傳播采編播發團隊;園區企業特別是外向型企業應積極建立境外網站和新媒體平臺,以多種語言生產形式各異的文化產品和新聞產品,掌握企業形象塑造的自主權,提升國際傳播力;著力增強短視頻傳播意識,充分利用臉書、推特、TikTok、優兔等影響力大的社交平臺進行生動有趣、形象直觀的對外傳播,助力構建專業化的國際傳播營銷推廣體系。企業應注重增強國際傳播的在地性,在大力推介自身核心競爭力、所從事項目建設的同時,不要忽視履行社會責任、開展文化互動等方面的國際傳播。應加強與所在國或地區的新聞交流合作,借力目標國媒體發布企業與當地政府、企業、社會組織、民眾之間的友好故事,在目標國開展的社會公益活動、所承擔的社會責任等,以此破除誤解、彌合沖突、形成共識、贏得話語權。
(作者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長沙市基地特約研究員)
本文來自【湖南日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上一篇:紓困的信心 復蘇的決心 |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十條紓困扶持政策促文旅復蘇
下一篇:江西省宜春市標準獎勵順利發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