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2022海絲之路文化和旅游博覽會,雖然姍姍來遲,但熱度不減。
數據為證:截至目前,海絲文旅博覽會各項直播活動吸引144.5萬人次實時觀看,云展廳吸引11.5萬人次參觀,100萬元文旅消費券在1分鐘內秒空。數據的背后,彰顯的是文博會的蓬勃生機。值得思考的是,疫情之下,為何仍要堅持舉辦文博會?對于文博會,我們還有什么期待?眾所周知,文博會也是連接文化生產與消費的重要一環。6年來,寧波文博會取得了豐碩成果,吸引超5000家企業參展,達成重大項目投資額超600億元。
寧波這一次舉辦文博會,不僅牽動了廣大文化企業的“神經”,更見證了一個個文化產業項目從紙上協議變為精彩現實。意義也相當明顯:它們將有力促進文化產業交流和發展,培育文化產業發展新動能、新業態。
有人會問:疫情之下,文博會還有舉辦的必要性嗎?不可否認,受疫情影響,今年不少展會都取消了。如果文博會取消或者延期,從業者和觀眾大概也是能理解的。畢竟,文化產業發展、文化交流合作,也許會因文博會的缺席而有所放緩或減弱,但并不會停止。
但是歲末初冬,文博會的“雖遲但到”,除了讓我們感受到一種堅持,還能看到一種態度和信心。
鄭永年教授曾說,“做品牌一定要有持之以恒的決心”。經過多年培育,這文博會已成為寧波文化會展的重點品牌。寧波文博會之前已成功舉辦6屆,逐步成長為綜合性文旅產業博覽會,今年首次拿到了“海絲之路”這塊“營業執照”。品牌效應和人文特色不斷凸顯。
2022海絲之路文化和旅游博覽會配套活動:第四屆中國(寧波)綜合材料繪畫雙年展
在面臨諸多挑戰的情況下,寧波城市的文博會并沒有中斷,體現的是主辦方及文化產業從業者對文博會品牌的珍惜與呵護。
就在一個月前,知名的法蘭克福書展開幕。有評論稱,“人們以巨大的熱情建造的展臺是樂觀主義的證明”。其實,當一個城市堅持舉辦文博會,當參展商不遠千里來到現場,這既是一種雙向奔赴,也是一種信心告白。
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博會本身就樹立了一個“榜樣”,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它的堅韌和樂觀充分展現了“文化”的力量。發展文化產業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文化更好地托舉美好生活,而文博會在堅持中,也讓自身成為一個閃光的文化符號。
文化會展的背后是文化和產業的支撐。
寧波面向大海,有著2500年港口發展史,同時制造業基礎雄厚,國家級單項冠軍總數位列全國第一,通過插上創意的翅膀,文化制造業煥發出青春風采。如“文化裝備第一股”大豐實業以綠色科技驚艷點亮北京冬奧會主火炬;國內最大的筆類產品出口商“貝發”與國潮牽手,推出國家重大展會活動專用筆。
寧波城市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綿延的歷史文脈、產業的快速發展,是這兩座城市舉辦文博會的底氣。
海絲之路文旅博覽會期間,寧波主動與其他海絲之路節點城市“鏈接”,寧波天一閣與意大利的馬拉斯特塔、美第奇洛倫佐兩座最古老的圖書館展開云端對話,5位寧波棋手與5位德國棋手進行中國象棋的云端對弈。
大家都知道,寧波是海絲之路始發港和浙東運河入海口,寧波幫更是聞名天下,“書藏古今、港通天下”深入人心。
可以說,開放合作是刻入寧波人身體里的基因,也是文博會的鮮明特色。
前兩天,筆者實地“探營”寧波文博會,雖然對參加人數有所限制,但是展會的標準并沒有降低。
借文博會之眼,我們可以看到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創意”“文化+農業”“文化+制造”等多元內容,打開了人們對于文化產業的諸多首次來寧波舉辦的法國百年工坊展,展出了40余件作品欣賞。
作為文博會的“標配”,探討文化產業發展趨勢的論壇活動,國內外產學研“最強大腦”的同臺碰撞,總是令人期待。“讓文物活起來:文化遺產與當代智造”主題論壇,探討了如何發揮寧波的制造業優勢,推動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當然,文博會在時間和空間尺度上都是有限的。如何讓群眾有更多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功夫在詩外”,萬物皆為媒。文博會之外,我們要看見“更大的世界”,更大限度地拓展文化空間,該怎么辦?
筆者以為,我們還需要打造更多文創IP。擁抱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利用“文化+”融合打造有傳播力、影響力的文創IP,讓深厚的歷史文化與當代的流行時尚“合體”,通過文學、動漫、影視、游戲等“新文創”講好浙江故事,這是可以持續努力的方向。
我們也需要更多的文化空間。文化空間不需要富麗堂皇,從身邊的老廠房、工業遺址和商業綜合體入手,植入文化元素,同樣可以將一個個物理空間打造成文化空間、精神家園,讓群眾腳步所至之處,皆能感受文化之韻的延綿不絕和文化之美的浸潤人心。(作者是寧波春夏秋冬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中國城市旅游首席經濟學家張益波博士、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