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周麗娜 編輯金明大
2022年4月20日,工作人員在西安比亞迪草堂工業園汽車總裝廠進行新能源汽車裝配(劉瀟/攝)
近期,2023年西安市政府工作報告披露,2022年西安地區生產總值1.15萬億元、增長4.4%。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00萬輛、同比增長277.5%,占全國份額的14.1%,位居全國第一。
據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統計,2022年,西安以101.55萬輛的新能源汽車產量一舉超越上海的99萬輛,成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第一的城市。數據顯示,2022年,西安汽車產業全年產值首次突破2000億元,全年汽車產量達到125.55萬輛,同比增長96.48%。
作為新能源汽車城市“后起之秀”的西安,雖然以黑馬姿態拔得頭籌,但僅以不到3萬輛的微弱優勢險勝上海。
2023年,從上海、北京、廣州等一線城市,到武漢、重慶等傳統汽車產業重鎮,再到合肥、常州等新興汽車產業基地,新能源汽車排名戰愈加激烈,西安能否坐穩“新能源汽車產量第一城”?還需拭目以待。
引進龍頭企業
西安汽車品牌引進并不多,制勝的關鍵在于押對了比亞迪這張牌。
2003年,比亞迪收購西安秦川汽車有限責任公司,落戶西安。那時候的西安市政府也沒有料到,2022年比亞迪會全線爆發,全年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達186.35萬輛,同比增長208.64%,超過特斯拉131.39萬輛的全球銷量,一躍成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車企,同時帶動了西安汽車產量全國排名飆升。
比亞迪品牌及公關事業部總經理助理羅昊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陜西基地作為比亞迪最早的乘用車生產基地,2022年比亞迪在西安累計實現產值1827億元,同比增長超155%。其中,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實現產值1362億元,同比增長超220%,生產整車100.8萬輛,同比增長超145%,成為西安市第一家千億元產值企業;西安眾迪鋰電池有限公司實現產值296億元,同比增長3.3倍,為西安市再增一家百億元產值企業。近20年來,比亞迪在西安已形成了集研發、生產、銷售、汽車金融后市場等于一體的完整汽車產業鏈,也成為繼深圳總部之外,產業最全、質量最高、增長最快的全球性戰略基地。
新能源汽車產能城市排名戰,西安險勝上海,原因是比亞迪西安基地產量超越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而能否應對行業供應鏈缺芯、缺電等不穩定因素,有效保障技術、產品研發及新能源汽車生產等業務穩健發展,成為西安未來面臨的關鍵點。
“2022年,西安竭力保障穩生產、穩就業,取得一定成效,新能源汽車產量位居全國第一。西安新能源汽車產量的攀升主要取決于產業規模和競爭力的形成。”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教授馬莉莉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馬莉莉認為,經過20年的積累和創新突破,西安新能源汽車以比亞迪為龍頭,形成了省市標志性重點產業鏈。西安新能源汽車的優勢在于:一是龍頭企業引領;二是擁有全產業鏈核心技術,比亞迪逐步掌握整車、電池、電機、電控等技術,使純電動和插電混動汽車形成競爭力;三是產業鏈完整,乘用車、商用車、電機、動力電池、汽車金融、軌道交通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格局;四是初步形成汽車制造產業集群,除了比亞迪之外,吉利、陜汽等龍頭企業各有專長,共促西安汽車制造集群的規模化。
“基于這些優勢,隨著‘雙碳’目標的推進,綠色低碳理念被更多認同,特別是新能源汽車技術的突破、性能的穩定等,其需求量攀升,將帶動西安具有競爭力的車型車企產銷量攀升。”馬莉莉說。
全產業鏈帶動
在引進比亞迪、吉利之前,陜西汽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陜汽集團”)曾經是陜西汽車產業的唯一名片。陜汽集團掌握新能源商用車核心技術,重點在新能源重卡和輕卡,目前已逐步建立起行業頭部優勢。在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領域,主機廠通常是購買第三方提供的自動駕駛方案。但陜汽集團是少數堅持全部自主研發的企業。
“2022年,陜汽集團新能源重卡產品質量以及售后服務的市場認可度持續攀升,同比增長超300%。”陜汽集團新能源業務推進辦公室副主任王華棟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近年陜汽集團圍繞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輕量化的行業發展趨勢,加快純電、混動、氫燃料等不同技術路線的核心技術突破。按照純電動為主、氫燃料示范推廣、混合動力技術研究的戰略規劃,陜汽集團自主研制了牽引、自卸、載貨、專用四大類49款新能源商用車產品。在礦區運輸、城市建設、城市環衛等應用場景,提供了綠色、高效、安全的運輸解決方案。
據王華棟介紹,2021年以來,陜汽集團打造集研發創新、產業孵化、基金投資于一體的“創新聯合體”,在新能源、智能網聯、自動駕駛等優勢領域突破多項核心技術,目前已完成相關重點產品開發,商用車自動駕駛已在環衛、礦用、港口、高速以及工業園區封閉區域場景內實現了落地,形成多級別、多場景、多車型的自動駕駛全棧式解決方案。
2021年,為打造一個集研發創新、產業孵化、基金投資于一體的“創新聯合體”,陜汽集團成立了德創未來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由該公司全力打造秦創原新能源智能商用汽車創新中心項目。
2月2日,工人在西安陜汽控股集團重卡總裝車間裝配卡車(邵瑞/攝)
德創未來執行董事、總經理王釗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借助秦創原新能源智能商用汽車創新中心,2022年,德創未來自主研制60款新能源產品,與金茂智慧交通、華能能源等企業建立戰略合作。同時,德創未來完成自動駕駛、燃料電池、超材料、鎂合金零部件等23項關鍵技術研發落地,申報40余項發明專利。通過秦創原新能源智能商用汽車創新中心不斷聚集資本、人才、技術等各種要素,德創未來已累計孵化子公司20家,吸納了300余名高級專業人才的加盟,其中博士占比5%,碩士及以上占比40%,高級工程師占比20%以上,初步組建了一支開放、創新、靈活、高效的創業團隊。”
此外,吉利汽車西安制造基地也已建成吉利全球首個全架構、全能源、全車系超級智能“黑燈工廠”,并且獲得鈦和認證頒發的I型零碳工廠五星級證書,成為國內整車企業的首個零碳工廠,最大年產能36萬輛。
西安除了有比亞迪、吉利、陜汽等整車企業外,法士特、埃頓、特銳德等一批新能源產業鏈龍頭企業更助推了西安新能源電池快速發展的腳步。
馬莉莉表示,西安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突破為城市發展產業帶來了諸多啟示:要培育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新興技術;新興科技產業發展需尊重其生態屬性,才有可能使其從局部技術,成長為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鏈;關注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這有望產生顯著的輻射帶動作用。
馬莉莉認為,西安新能源汽車產業仍有短板:商用車與乘用車的協同發展不強,生產基地相對分散,產業鏈的外部規模效應不夠顯著,大部分高技術部件對外部市場的依賴性強,自主創新能力仍待加強,汽車制造集群的規模化仍需提高。
產業是城市發展的核心
2023年西安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在2023年的整體經濟發展方面,西安GDP增速目標為7%左右,與2022年相比維持不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以上。報告提出,今年將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上大力實施產業倍增計劃,突出抓好包括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在內的重大產業項目建設。
羅昊表示,2021年以來,比亞迪20GWh新型動力電池項目、12GWh動力電池擴產項目、新能源乘用車零部件擴產項目三大重點項目落戶西安高新區,這些項目技術含量高、投資強度大,隨著新項目陸續投產,將對完善陜西省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條、提升新能源汽車產業本地配套能力具有重大促進作用。
“2023年,陜汽新能源市場將在鎂合金零部件、氫燃料電池、智能駕駛等領域與上下游重點企業加強合作,做好換電站、加氫站等市場資源整合,要緊抓大客戶,探索適合新能源市場的場景式營銷模式,深入全國各大礦區、鋼廠加快運營場景開辟和市場推廣,為客戶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實現銷量突破。”王華棟說。
王釗表示,今年德創未來將發揮體制機制優勢,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網聯等重點領域,尋求開放式合作,加快電池PACK、充換電網絡布局等新興業務的落地。
目前,隨著城市間競爭白熱化,能否抓住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機遇,是否引進了能夠存活發展壯大的企業成為城市競爭的賽點。
“在分工越趨深化到生產流程內部的當代,產業鏈條內部分工不斷細化,每個環節的專業化、規模化,使產業鏈不斷拉長、整體規模不斷擴張,由此為城市專業化、轉型升級創造可行路徑。當今的城市沒必要什么產業都做、什么產業環節都做,只要將主導產業做大做強做專,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就能奠定城市的競爭優勢。”馬莉莉說。
來源: 新華社
上一篇:浙江樟溪河畔有一個古村,山青溪澈,原來是寧波歷史文化名村
下一篇:個個驚艷!西安人的家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