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寒露 田 成 喻 陽
首倡之地,紅色地標。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處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處,是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重要論述的首倡地,是國家西部開發、國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是文化和旅游部批準設立的湖南省唯一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夢圓藍天,湘西邊城機場試飛成功,即將通航。 劉喜國 攝
寶藏湘西,詩意棲居。10家國家備案博物館、紀念館;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鎮,178個中國傳統村落;1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28項國家級非遺項目,85項省級非遺項目;14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68處省級文保單位;53處革命遺址、遺跡等革命文物點……從傳統村落、遺址遺跡到傳統民俗、非遺技藝,“神秘湘西”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為發展文旅產業、帶動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依托。
文脈賡續,生生不息。近年來,湘西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旅游業發展的重要論述,以打造文旅“千億產業”為目標,喚醒沉睡資源,念響非遺“致富經”,推動茶旅融合,推動傳承紅色基因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串珠成鏈,在更好滿足游客需求的同時,不斷激發鄉村內生發展動力,繁榮農村消費市場,促進農民收入增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交出了一幅以文化旅游融合賦能鄉村振興的首倡之地新答卷。
神秘湘西,正蜚聲世界!
鳳凰竹山鄉居鳥瞰。 李健 攝
立足大湘西,發展大產業,提升大格局,以文旅融合擦亮鄉村振興“底色”
初夏的花垣縣十八洞村,層林疊翠,風景如畫。放眼絕壁奇峰、苗族民居、山林田園,盡是詩意流淌。5月20日,1200多名參加2023“長沙銀行杯”中國十八洞半程馬拉松暨“520”中國鄉村相親節的各地選手和游客,從十八洞村梨子寨出發,奔跑在中國“十大最美農村路”,感受賽道沿途淳樸的苗家風情和絕美的自然風光。
比賽之余,游客們在梨子寨“山貨集”前購買風味獨特的苗家美食,在鄉村旅游“形象大使”石拔啞大姐家留下溫馨畫面,在“精準扶貧”石刻前爭先留影,近距離感受著十八洞村的精彩蝶變,深刻感悟我國“精準扶貧”的實踐偉力。十八洞村通過旅游產業的帶動,成為全國精準扶貧的樣板,如今更是大踏步走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
隨著高鐵的開通,航空時代的到來,擁有得天獨厚生態文化旅游資源的湘西州,交通區位、要素資源等發展優勢更加明顯,發展壯大文化旅游產業前景廣闊、大有可為。湘西州堅持把發展生態文化旅游業,作為全州的最大門路和主導產業來培育,乘勢而上、順勢而為。
2022年7月6日,以“新時代紅色地標·武陵山旅游高地”為主題的湘西州首屆旅游發展大會在吉首召開。近年來,湘西州各族群眾和三湘兒女一道,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勇擔精準扶貧首倡地政治責任,奪取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全面勝利,向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邁出堅實步伐。這次湘西州在全省率先召開旅游發展大會,成為推動文旅復蘇,加快旅游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關鍵之舉。
省政協副主席、湘西州委書記虢正貴說:“湘西州是精準扶貧首倡地,是國家森林城市,是湖南省同時擁有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的唯一市州,這里山水風光神奇、歷史文化厚重、民族風情濃郁,旅游讓湘西走向了世界、讓世界認識了湘西。今日的湘西,處處呈現山鄉巨變、山河錦繡的時代畫卷。奮進未來,神秘湘西將是賓主盡歡的勝地、文興物阜的樂地、精神淬煉的高地、投資興業的寶地。”
根據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門《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湘西州按照“文化引領、產業帶動”“農民主體、多方參與”“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科學規劃、特色發展”等基本原則,積極探索實踐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有效機制,以文旅融合擦亮鄉村振興“底色”。
為加強規劃引領,湘西成立了州委文化旅游工作委員會和州文化旅游產業鏈建設領導小組,虢正貴擔任工作委員會組長和產業鏈鏈長,為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障;為進一步發揮旅游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作用、加快文旅興州步伐,湘西出臺《關于推動生態文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瞄準打造國內外享有盛名的旅游目的地,立足“生態興旅的樣板、文旅融合的典范、旅游興業的先鋒、主客共享的樂土”定位,圍繞“一龍頭、一中心、四板塊、六集群”空間布局,把州域國土作為全域生態、全域文化、全域康養、全域旅游的大公園整體規劃、建設和管理。
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湘西,探幽這方古老大地,聆聽山水旋律,樂享舌尖美味,感受心中的最美“詩和遠方”。1992年,“猛洞河國際漂流月”活動在永順縣舉辦,拉開了湘西州生態文化旅游業發展的序幕。經過30多年發展,湘西州旅游業實現了從“藏在深山人未識”到“一舉成名天下知”的巨大跨越,走出了一條“一業興帶動百業旺百姓富”的路子。
“五一”假期,永順縣老司城景區推出《土王出征》等文旅產品。向飛卿 攝
回應新需求,釋放新動能,打造新高地, 以文旅融合增強鄉村振興“特色”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
文化產業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與產業振興融合發展的重要路徑。湘西州在以文化旅游融合賦能鄉村振興的探索與實踐中,積極回應群眾和游客新需求,大力延伸文旅產業鏈條,打造文旅新高地。
矮寨大峽谷,山清水秀,溪流潺潺,鳥語花香,瀑布壯觀。
4月30日,湘西州委副書記、州長陳華到吉首市矮寨旅游區督導調研“五一”旅游市場情況。從德夯苗寨乘擺渡車再步行至流紗瀑布,沿路調研察看景區環境和旅游設施。陳華指出,綠色生態是湘西州最大的優勢,要保護和發掘好豐富的文旅資源,不斷培育旅游新業態,延長“旅游+”產業鏈條,促進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打造世界級旅游品牌。
景區帶動,興業富民有“底子”;產業驅動,鄉村振興有“里子”;文明律動,幸福生活有“面子”。吉首市以矮寨大橋為核心,打造奇路、奇橋、奇寨、奇谷、奇瀑、奇俗6大主題的矮寨奇觀景區,大橋周邊19個村寨被納入矮寨奇觀旅游區規劃。
白天,游客走懸崖棧道,觀矮寨大橋,體驗民俗文化活動;晚上,醉“云端”民宿,賞星空萬里,感受流光溢彩的盤山公路。
借助地標優勢,吉首市乾州古城“山谷居民”公司,以湘西苗繡、蠟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生產的包帽、布藝、服裝等產品遠銷國內外;矮寨鎮坪朗村,百余年歷史的坪朗豆腐乘著旅游東風得以聲名遠揚;河溪鎮張排月亮島,“月亮島+葡萄產業園”休閑旅游受熱捧;石家沖街道峒河花岸,更是集生態觀光、親子研學、文化創意等多功能業態于一體……
近年來,湘西州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統籌優秀傳統鄉土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充分發揮文化賦能作用,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湘西州龍山縣里耶秦簡博物館開展“里博奇妙紀——秦朝大偵探》跟著國寶去研學”沉浸式主題研學活動。
活動以秦簡記載《公船丟失案》為原型,學生化身闖關小偵探,觀看《遷陵往事》視頻,到現場追溯查究案件全貌,完成闖關任務,最后變身刀筆吏,將案件偵破過程制作成秦簡文書。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感受文物力量,堅定文化自信。博物館教育功能也得到更好發揮,有效實現館藏文物活化利用。
龍山縣持續提質升級七大核心景區,大力推介“古城尋秦之旅”“土家探源之旅”“紅色芳華之旅”“神奇山川之旅”四大精品旅游產品,優秀傳統鄉土文化得到有效激活。
湘西州不斷挖掘提升鄉村人文價值,增強鄉村審美韻味,在讓廣大群眾“腰包鼓起來”的同時,不斷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
初夏時節,鳳凰縣廖家橋鎮菖蒲塘村漫山遍野的獼猴桃花開滿坡,柚子花香氣四溢,一波又一波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走進果園里,學經驗、看變化、買農貨。菖蒲塘村通過深化產業融合,走出了一條水果立村、農旅融合、產業興村的發展路子。
苗歌飛天,婉轉悠揚;鼓聲震地,震撼人心。5月26日,中國·鳳凰苗族“四月八”跳花節在湖南十大文旅小鎮——鳳凰山江鎮舉行,3萬余名各族同胞和國內外游客歡聚一堂,共賞苗族風情,共度苗族佳節。
村民變“演員”,村落變“景區”。在鄉村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利用的過程中,鳳凰麻沖鄉竹山村通過發展鄉村旅游,由一個深度貧困村變成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入選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全國100個鄉村旅游扶貧示范案例。
古城之外有苗鄉。鳳凰縣充分發揮文旅融合優勢,加快“苗山圣寨”“九營十八寨”“長潭苗鄉”等項目開發,構建“3天2夜”旅游產品體系,全面釋放文旅融合發展新動能,不斷增強鄉村振興“特色”。
湘西州鄉村文旅正著力打造一村一業一特色,呈現出勃勃生機。越來越多的文旅新業態,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前來,讓越來越多的當地百姓在家門口吃上了“致富飯”。
土家織錦傳承人葉水云常年堅持教學和創作,成果豐碩,獲評2022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提名人物。陳日紅 攝
聚合多業態,營造多場景,帶來多機會,以文旅融合提升鄉村振興“成色”
“一切光景靜美而略帶憂郁,隨意割切一段勾勒紙上,就可成一絕好宋人話本,滿眼是詩,一種純粹的詩……”沈從文先生在《浦市·箱子巖》中這樣描寫瀘溪風光。
沅水明珠多錦繡,畫里瀘溪著華章。瀘溪是盤瓠文化發祥地、傳說中的古代詩人屈原流放地、文學大師沈從文筆耕地、武俠泰斗金庸筆下《射雕英雄傳》鐵掌峰原型地、“東方戲曲活化石”辰河高腔保存地。
瀘溪縣馬王溪村受酒鬼酒公司結對幫扶,以生產陶瓷瓶、紫砂瓶產品為主的村辦企業鑫隆紫砂陶瓷廠穩定生產,帶動其他產業融合發展。馬王溪七彩生態旅游公司大力發展黨建、團建、研學等全方位鄉村旅游,結合景點觀光、田園休閑、水果采摘、民宿餐飲、漂流娛樂、網紅打卡等多業態全鏈條的沉浸式文旅體驗。
湘西州將文旅融合融入鄉村振興系統工程,以文化引流促進鄉村旅游產業轉型升級,以旅游消費助推鄉村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培育“文旅+”融合發展新業態,全面推動文旅產業與農業、加工業、生態、休閑康養等鄉村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
永順縣將村莊建設與景點打造同規劃、共發展,增添紅色元素,實施紅色工程,實現“村在景中、景在村中”。
塔臥村以突出紅色支部、紅色教育、紅色股份、紅色村莊、紅色鄉風“五個紅色”為主題,打造紅軍村、紅軍路、紅色掌柜商業街、紅色果園等“十個一”紅色工程,創新挖掘塔臥紅色文化品牌,發揮紅色村示范引領作用,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組織基礎。近年來,塔臥年均接待省內外參訓學員及游客約20余萬人次,有力推進了鄉村振興及社會經濟發展。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
湘西州立足底蘊深厚的紅色老區文化,深入挖掘本地紅色故事,創新“紅色旅游+”產品開發模式,實施紅色工程,打造精品紅色旅游路線,打響鄉村紅色旅游品牌,推動傳承紅色基因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
為進一步推動鄉村旅游發展,湘西州不斷完善政策措施,健全發展機制,在更好滿足游客需求的同時,聚合多業態,營造多場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道路越走越寬。
夜幕降臨,保靖縣呂洞山鎮夯沙村大烽沖景區,苗寨燈火璀璨,光影與自然環境相結合,呈現出一場美輪美奐的視覺盛宴。
近年來,呂洞山鎮立足豐富的旅游資源及保靖黃金茶這一特色產業稟賦,以茶旅融合產業發展為契機,厚植原生態文化,不斷完善茶旅發展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引進專業景區規劃、開發、運營公司,全力打造形象鮮明、印象深刻的保靖黃金茶特色小鎮。
復興鎮甘溪村四面環山,其間阡陌縱橫,小河穿村流過。這個村大力開發農耕“種”文化,帶動當地觀光農業、體驗農業的發展;同時開發研學產業,建設集農業示范、文化體驗等功能于一體的營地,促進村民就業與增收,繪就了一幅“文旅興、鄉村興”新畫卷。
從“深山明珠”到“串珠成鏈”,從“茶葉莊園”到“茶旅景區”,從“山林經濟”到“生活體驗”,湘西州高度重視茶旅產業發展,形成全州“一盤棋”發展格局,明確“打造百億茶產業,增添湘西新名片”的發展思路,將湘西茶景觀、茶文化、茶工藝、茶產品充分融入旅游“吃、住、行、游、購”各個環節。
5月31日清晨,古丈縣默戎鎮牛角山萬畝茶園云霧繚繞;峽谷里,山澗溪流與綠蔭相映成趣,好一幅“茶在園中、園在景中、景在畫中”的美麗鄉村畫卷。
近年來,牛角山村緊緊圍繞大山和苗寨做文章,大力發展茶葉產業、林下養殖產業和苗寨文化旅游產業,并推進茶葉、文旅投資開發經營一體化發展。
“古丈縣超過80%農業人口因茶旅產業實現增收。”全國人大代表、牛角山村黨總支書記龍獻文介紹說,牛角山村開發并帶動周邊發展綠色食品認證茶園13800畝,建設牛角山茶園有機茶認證面積2000畝,建成5400平方米茶廠,承擔牛角山區及周邊村寨3萬多畝茶葉收購加工生產,年產值1.5億元。建成夯吾苗寨、戎吾苗寨2個旅游景區,年旅游總收入2.3億元,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入選2022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產值超億元村。
湘西州以本地特有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宣傳勢能、人氣流量賦能茶產業高質量發展,以茶旅融合共促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增收致富、鄉村多元發展,走好“以茶促旅、以旅帶茶、茶旅融合、共促振興”之路。
在文化旅游融合賦能鄉村振興的探索與實踐中,湘西州文化旅游產業對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帶動作用更加顯著,對鄉村文化振興的支撐作用更加突出。
古丈縣棲鳳湖茶園。 張才健 攝
原載于湖南日報2023年6月3日5版
下一篇:果酒包裝設計案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