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劇照 受訪單位供圖
兔年春節期間,西安各種“文藝年貨”爭相“上桌”,舞臺下觀眾的笑聲響成一片,相聲劇、兒童劇、秦腔、音樂會琳瑯滿目。
“文藝年貨”在新春如此出彩,與近年來西安市將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文藝作品創作、演出環境優化等方面持續發力,推進文藝演出繁榮發展是分不開的。
打造文藝精品 賦能品質生活
“這部劇的表現形式完全出乎意料,劇中幾乎每個角色都能找到現實投影,每一個故事都那么真實,太棒了。”不久前,陳女士在西安廣電大劇院看完音樂劇《山河無恙》后意猶未盡,邊走邊和同伴討論其中打動人心的劇情。
近年來,西安市不斷完善文藝精品生產扶持獎勵機制,出臺了《西安市文藝創作成果獎勵辦法》等一系列文藝精品保障政策,先后成立舞臺劇、音樂、曲藝、廣播劇等創作基地,以文藝精品打造“西安演藝”品牌,推動精品劇目不斷涌現。
在不久前發布的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公示名單上,話劇《路遙》、廣播劇《黑色沃土》名列其中,再次奏響了彰顯西安城市軟實力的文藝樂章。中國首部大型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被評為文旅融合典范,成為中國實景演出國家標準,西安演藝集團推出各類制作精良的精品劇目60余部,其中原創話劇《麻醉師》《柳青》相繼獲文華獎,兒童劇《二十四個奶奶》榮獲第八屆中國兒童戲劇節優秀展演劇目,話劇《長安第二碗》入選全國舞臺藝術重點劇目名錄,西安易俗社以“出人、出戲、出精品”為發展宗旨,連續推出秦腔現代戲《柳河灣的新娘》《易俗社》等優秀劇目,先后榮獲省部級大獎200余項。
此外,西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粗獷的人文風情也催生出流行音樂的多元音符,文藝風的時尚化愈加受到年輕人的歡迎。在2022年9月啟動的“首屆西安石榴原創樂隊音樂季”上,西安流行音樂專委會揭牌成立,《西安推動原創音樂發展的八大措施》正式發布,從演出場館、品牌活動等方面全面助推西安原創音樂高質量發展,為原創音樂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沃土,也為西安加快“音樂之城”建設作出了新的貢獻。
提質演出場所 豐富文化供給
2022年8月,位于灞河之濱的西安浐灞保利大劇院迎來開業首演,知名指揮家余隆攜手中國愛樂樂團在這里上演了大型交響音詩《千里江山》,為現場觀眾與古都長安帶來了獨具中華美學特征的傳世之作:浪漫的薩克斯吹奏和悠揚婉約的古箏彈奏交錯進行,讓觀眾現場感受環繞立體聲影音,體會到藝術與科技的碰撞。
“這是目前國內外最完善的現代化劇院之一,設備的技術指標和性能均已達到領先水準,能滿足大型演出需求。”西安浐灞保利大劇院舞臺技術負責人說,“劇院擁有一座可容納1492人的大劇場和一座可容納392人的多功能廳,可滿足接待各類大型戲劇、舞劇、交響樂等多種形式的演出需求。”
同樣,在西安大唐不夜城,典雅氣派的陜西大劇院、西安音樂廳一直以來都是吸引游客的打卡地。
與此同時,西安市演出場所近年來也蓬勃發展、追趕超越,以西安易俗大劇院、西安人民劇院、西安華夏文旅大劇院等為代表的演出場所,不僅以其獨特的建筑文化扮靚了城市形象,更用高品質的文化供給展現出古都新風范。
演出不間斷 連臺好戲惠民
2022年1月到2022年12月底,西安市說唱藝術團共完成160余場惠民演出。對于說唱團的文藝工作者而言,2022年無疑是忙忙碌碌的一年,更是收獲滿滿的一年,因為他們將更多的歡聲笑語送到了群眾之中。
據了解,近年來,西安市高度重視優質惠民演出,通過持續開展戲曲進鄉村活動,為戲迷送戲到家門口。同時,多家院團通過直播等創新形式助力藝術普及,讓廣大市民與舞臺面對面,不斷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去年10月,西安三意社在“百年三意社”官方快手賬號、官方抖音賬號、秦嶺視云等平臺直播了大型秦腔新編歷史劇《司馬遷》、秦腔傳統劇《清風亭》、大型秦腔新編歷史劇《安國夫人》等大戲,20場精彩的線上演出吸引了數萬名觀眾觀看。
“開展惠民演出活動,不僅能夠發揮戲曲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中的積極作用,也能讓傳統藝術更加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更大程度滿足群眾想看戲、看好戲、常看戲、看新戲的訴求。”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兔年春節期間,西安文藝惠民的時間表排得滿滿當當。西安演藝集團旗下的易俗社、三意社、周至劇團與秦腔青年團在西安、寶雞兩地共計呈現51場秦腔演出,李東橋、竇鳳琴、侯紅琴、譚建勛、齊愛云、王新倉、惠敏莉等10余位梅花獎得主亮相舞臺,把精彩的戲曲演出送給廣大父老鄉親。 記者 楊明
下一篇:第六屆湖南藝術節腦洞大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