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29日訊 近日,廈門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實施意見。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微信號:cewenhua)了解,該《實施意見》有八個主要任務:(一)突出產業發展重點,(二)培育文旅消費新業態,(三)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四)提升入境旅游環境,(五)建設區域文旅消費中心,(六)推出消費惠民措施,(七)提高消費便捷程度,(八)打造優質消費環境。涉及“大力發展創意設計”、“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促進夜間文旅消費”、“加強非遺和旅游融合發展”、“推動旅游和影視產業融合發展”、“促進文旅與現代技術融合發展”等方面。>>>更多政策可查看中國經濟網“中國文化產業政策庫”
以下為《通知》和《實施意見》全文。
廈門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實施意見的通知
廈府辦〔2019〕101號
各區人民政府,市直各委、辦、局,各開發區管委會,各有關單位:
《廈門市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實施意見》已經市政府研究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廈門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9年11月5日
廈門市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實施意見
為深化文化和旅游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供需兩端發力,不斷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國辦發〔2019〕41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總體目標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加快建成“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和著力打造區域消費中心城市的目標,順應文化和旅游消費提質轉型升級新趨勢,深入挖掘全市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推動全市文化和旅游產品、服務供給更加豐富,文化和旅游消費設施更加完善,消費結構更加合理,消費環境更加優化,加快推進我市創建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到2022年,力爭文化產業營收達到1800億元,年均增長15%左右;旅游收入達到2500億元,年均增長15%左右。全市文化和旅游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
二、主要任務
(一)突出產業發展重點
1.打造旅游核心吸引物
優化存量,通過文旅融合賦能,展現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形成集文化觀光、文化體驗、文化研究、休閑度假、教育研學等功能于一體的世界文化遺產深度體驗地。改造提升中山路步行街區等商業街區,打造高品位的步行街。推動廈門市園林植物園、廈門市園林博覽苑創建國家5A級景區,五緣灣片區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進一步增強我市旅游核心吸引力。
引進增量,在環東海域片區、馬鑾灣片區,圍繞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主題樂園及文旅自主知識產權品牌(IP),加大策劃和招商力度,推進落地項目國際化和高水平。引進更多國際頂級品牌酒店。支持開發集文化創意、休閑度假、康體養生等主題于一體的文化旅游綜合體。
責任單位:市文旅局、市市政園林局,鼓浪嶼管委會,各區政府,環東海域新城指揮部、馬鑾灣新城片區指揮部
2.推出文旅演藝精品項目
打磨提升入選國家藝術基金舞臺劇資助項目及獲得省級以上榮譽的優秀劇目。探索市屬文藝院團在完成公益任務基礎上,以多種形式參與旅游演藝項目。支持閩南大戲院、滄江劇院、嘉庚劇院等演藝機構,依托中演院線和保利院線引進更多國內外一流精品劇目。
突出文化體驗,重點引進和打造大型實景演藝秀、特色閩南風情文化劇場等商業演藝項目,鼓勵發展中小型、主題性、特色類、定制類文化旅游演藝項目,推動形成多層次、多元化供給體系。至2022年,重點打造和培育一臺旅游演藝大戲,力爭進入全國30個旅游演藝精品項目。對進入全國30個旅游演藝精品的項目給予獎勵,具體獎勵辦法由市文旅局會同市財政局另行制定。
支持各類經營主體利用室外廣場、商業綜合體、老廠房、產業園區等拓展中小型文化旅游演藝空間。鼓勵文化演藝經營主體與旅游公司合作開發設計主題鮮明的旅游線路。
責任單位:市文旅局、市財政局,各區政府
3.推動文旅招商引資
圍繞文化創意、旅游產業兩條千億產業鏈群,梳理明確文旅產業發展重點領域,策劃生成和滾動接續符合廈門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定位的優質招商項目。
壯大市場主體,推動文化、旅游資源整合,培育文旅龍頭企業。組建國有文化投資控股集團,打造國有骨干文化企業。加快文化旅游總部經濟建設。按照有關規定對首次進入全省十佳旅游企業給予10萬元獎勵;對首次評定為國家5A、4A級旅行社分別給予60萬元、40萬元獎勵。推動形成文化旅游骨干企業為龍頭,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格局。
發揮自貿試驗區優勢,推動博樂德藝術品保稅平臺、海絲藝術品中心等項目建設,引進更多境外優質高端藝術展覽和保稅拍賣。
責任單位:市文旅局、市文發辦、自貿委,各區政府
4.促進景區提質擴容
完善A級景區年度復核和動態進退機制,通過建立景區提升項目庫以及推進景區標準化建設,提升景區服務與管理水平,完善配套基礎設施,推動爭創更高等級的A級景區、國家旅游度假區、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按照有關規定對首次評定為5A、4A級的旅游景區,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200萬元、50萬元。至2022年,力爭全市A級旅游景區增至30家。
推動全市A級景區旅游廁所、游客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設備更新換代。強化智慧景區建設,實現實時監測、科學引導、智慧服務。推廣景區門票預約制度,設置電子信息牌,實時公布景區游客數量、車位情況等信息。至2022年,力爭全市4A級以上景區全面實行門票預約制度。
責任單位:市文旅局,各區政府
(二)培育文旅消費新業態
5.拓展多元化濱海旅游新產品
依托“船、港、城”三位一體發展優勢,打造“港城融合、港旅融合”的國際郵輪母港和訪問港,加快“海上世界”項目建設進度。吸引國際郵輪公司總部或地區總部落戶廈門。按照有關規定對開辟郵輪母港航線的郵輪公司或包船企業,按照出境旅客人數規模給予每人次補助200元或250元,對運營郵輪航線,特別是運營“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航線的,給予每航次10萬至50萬元不等補助;對訪問港航線按照入境旅客人數給予每人次100元補助。
培育郵輪消費市場,利用高鐵動車和空中航線,拓展以“郵輪+”為主導的海鐵聯運、海空聯運模式。充分發揮外國人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便利性,吸引國際郵輪來廈靠泊。依托星旅遠洋“鼓浪嶼”號,打造特色郵輪主題航次。開展多元化郵輪產品銷售模式,實施郵輪船票直銷制度。
加強游艇、帆船、休閑漁業等海洋旅游新業態發展,構建多元化的濱海旅游體驗產品體系。支持打造游艇帆船品牌賽事。按照有關規定對獲得全國休閑漁業示范基地給予50萬元獎勵,對新獲批省級水鄉漁村的單位,按省補標準給予1:1配套。
責任單位:市海洋局、市資源規劃局、廈門港口局、市文旅局、市財政局、市交通局、市口岸辦、市體育局,各區政府
6.做大做強研學旅行
發揮集美閩臺研學旅行基地品牌效應,依托利用我市文化遺產地、紅色教育資源、文博單位、科普場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場所等,建設一批安全適宜、主題鮮明、體驗豐富的研學旅行基地,打造一批示范性研學旅行精品線路。積極參與國家、省級各類研學旅行基地評選。
機場、車站、碼頭、景區等場所應當為研學旅行提供便利服務。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計劃,支持和鼓勵學校有計劃組織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全面提升全市中小學生綜合素質。
責任單位:市文旅局、市教育局、市臺港澳辦,各區政府
7.創新升級婚慶旅拍
依托鼓浪嶼、園林植物園、園博苑、五緣灣、沙坡尾等景區景點,規劃建設特色婚紗攝影拍攝基地,建立景區旅拍或婚紗攝影接待服務中心。通過文化產業園區聚合一批婚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發揮產業集聚效應。發揮行業協會作用,開展行業標準與規范制定、職業技能培訓等工作。扶持行業發展,打造以“婚紗攝影+蜜月旅游”為主題的婚戀產業鏈。鼓勵本土婚慶旅拍企業擴大全國連鎖經營,打造全國知名企業品牌。
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市政園林局、市文旅局,各區政府,鼓浪嶼管委會
8.大力發展創意設計
進一步豐富閩臺(廈門)文化產業試驗區業態,依托海峽兩岸龍山文創園、特區1980創意產業園、沙坡尾文化創意港、紅點設計博物館等文創設計園區,對接臺灣創意設計人才和商業模式,重點引進時尚設計、工業設計、建筑設計等知名企業和人才落戶。按照有關規定對經認定為分離設立的創意設計服務企業,其繳納的年度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兩稅地方留成部分首次超過20萬元以上的,獎勵20萬元;首次超過100萬元以上的,獎勵100萬元。
注重文創賦能,打造創意設計產業展示交流平臺,辦好廈門國際時尚周、廈門國際設計周、當代好設計獎、國際設計營商周、海峽工業設計大賽等創意設計活動,用文化創意帶動旅游新業態,以文創產品助力全域旅游發展,推動廈門創意之城建設。
責任單位:市文旅局、市文發辦、市發改委,各區政府
9.打造高質量網絡視聽產品
加快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互聯網協議第6版(IPv6)、五代移動通信(5G)網絡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虛擬現實技術(VR)、增強現實技術(AR)等新媒體手段在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節目制作播出和傳輸覆蓋中的部署和應用,強化“視聽+科技”產業發展引導方向,發揮對臺區位優勢,強化閩南文化特色,建設融媒體中心,推進國家級網絡視聽產業基地建設和申報工作。
聚焦4K、8K超高清節目內容拍攝及制作,積極推進高質量視聽內容創作,推動超高清等內容生產和視聽體驗技術創新,搭建網絡視聽審核智能生產服務平臺,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消費產品。
責任單位:市文旅局、市工信局,火炬管委會,廣電集團、信息集團
10.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
鼓勵發展特色鄉村民宿,重點加強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強傳統村落文物保護,挖掘鄉村文化資源,建設一批村史示范館,講好鄉村文化故事,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發揮國有龍頭企業、龍頭項目帶動作用,推動大帽山境、香山鄉苑、竹壩五顯、雙龍潭等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項目建設。力爭到2022年,新增10家鄉村旅游休閑集鎮和鄉村旅游村。
責任單位:市文旅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建設局、市交通局、市市政園林局,各區政府
11.促進夜間文旅消費
制定出臺我市促進夜間經濟發展實施方案,建設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提升鷺江夜游、筼筜夜游、環鼓浪嶼夜游等游船服務檔次,豐富文化內涵,打造“夜游廈門”系列產品。推動增加全市樓體藝術燈光秀及白鷺洲公園音樂噴泉、白鷺女神燈光秀的演出時間。培育常態化的高甲戲、歌仔戲、南音、民間舞等具有濃郁閩南風情的夜間演出。依托華美空間文創園、龍山文創園、沙坡尾藝術西區、嘉禾良庫等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策劃推出夜間文化創意設計、成果展示等活動。引進更多知名夜間品牌節事活動。
鼓勵有條件的景區開展夜間游覽服務。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延長場館開放時間、開展互動體驗活動。鼓勵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商場等夜間經濟商業主體等延長夜間營業時間。支持各區在夜間消費集聚區,試點臨時擺攤夜市。推動建設集文創商店、24小時書店、小劇場、文化娛樂場所、餐飲等多種業態的消費集聚地。引導旅行社積極宣傳推廣夜間旅游產品。
完善夜間公共交通服務,推動延長公共交通末班車的運營時間,制定優化街面停車、夜間臨時停車以及減免停車收費等具體舉措,更好滿足市民游客多元化夜間休閑需求。
鼓勵單位與職工結合工作安排和個人需要分段靈活安排帶薪年休假、錯峰休假,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熱情,釋放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支持旅行社等服務機構設計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休閑度假產品。
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文旅局、市建設局、市交通局、市公安局、市發改委、市市場監管局、市人社局、市總工會,各區政府,市政集團
(三)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12.推動國家級示范區建設
嚴格對照《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驗收、認定和管理實施辦法(試行)》和《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驗收標準(試行)》,加快推進各區開展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
以“文化+”“旅游+”為引領,促進文旅與其他產業融合、產城融合,打造創意產品、體驗產品、定制產品等各類文旅融合新業態。加快推進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創建工作。
責任單位:市文旅局,各區政府
13.加強非遺和旅游融合發展
推動出臺《廈門經濟特區閩南文化保護發展辦法》,強化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推動“非遺+旅游”融合發展。重點推動惠和影雕、古龍傳統醬油、閩南傳統天然香、廈門漆線雕、鼓浪嶼餡餅、廈門珠繡、同安珠光瓷、翔安文興瓷等非遺保護單位進行旅游開發,鼓勵旅游景區引入木偶戲、南音等非遺項目表演及閩南文化內容展示,建設文化旅游景區、體驗區、展示館,提高旅游附加值。
支持非遺代表性項目與旅行社等市場主體對接合作,共同開發非遺主題旅游線路及旅游產品。
責任單位:市文旅局,各區政府
14.推動旅游和影視產業融合發展
打造全域影城,辦好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帶動全市影視產業發展。落實《影視產業發展規劃(2019年-2025年)》《廈門市進一步促進影視產業發展的若干規定》,“以節促產”帶動相關產業聚集發展,吸引知名文旅機構、影視企業、境內外電影教育資源及社會資源落戶廈門。
培育景區+影視模式,借助影視IP和景區特色,繪制影視打卡地圖,打造十大網紅打卡地,開發互動性體驗產品。鼓勵影視企業參與旅游開發,在影視拍攝制作的全過程、各環節展示廈門旅游資源和特色文化。鼓勵影視基地提升旅游吸引力,探索適合廈門發展的影視旅游模式。
責任單位:市文發辦、市文旅局,各區政府,廣電集團
15.促進文旅與現代技術融合發展
發展基于5G、超高清、增強現實、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新一代沉浸式體驗型文化和旅游消費內容。重點發展數字內容創意生產、數字內容集成傳輸和新媒體等文化產業。依托廈門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加快發展文化與科技融合新興業態,形成集聚發展態勢。
以廈門火炬高新區為主體,實施“一基地多園區”發展戰略,利用軟件園、創業園、廈門科技創新園等園區載體,重點發展平臺型企業和新型業態企業,引進一批重點文化科技企業。做大做強西瓜視頻、咪咕動漫、紅點設計等全國性公共服務平臺,繼續辦好國際動漫節等節展活動。鼓勵文化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按照有關規定對首次備案為市級高新技術企業的文化企業,給予一次性5萬元獎勵;對通過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文化企業,給予一次性10萬元獎勵;對國家級、省級立項資助的文化科技融合項目,給予所獲資金或資助額度50%的配套資助,最高分別不超過500萬元(國家級)、100萬元(省級)。
責任單位:市文旅局、市文發辦、市工信局、市科技局、火炬管委會,各區政府
16.發揮會展業拉動文旅消費作用
進一步做大做強投洽會、石材展、佛事展、文博會、旅博會、圖交會等現有品牌展會。加大與全球展覽業協會(UFI)、國際展覽與項目協會(IAEE)、國際大會及會議協會(ICCA)、國際獎勵旅游精英協會(SITE)、亞洲會展協會聯盟(AFECA)等國際權威會展組織以及全國性行業協會的對接,全方位開展境內外營銷。積極引進中國文房四寶藝博會、中國國際廣告節、世界旅游經濟論壇、食品交易博覽會、世界海洋大會等知名會展項目。積極策劃培育面向市場的專業展會,推動會展業成為全市商貿、物流、旅游、消費及制造業、服務業產業升級的重要帶動力量。
規劃提升全市會展功能布局,對現有廈門國際會展片區進行提升改造,加快推進東部(翔安)新會展中心規劃與建設,打造具備國際化運營水平的大型會展產業園區。
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文旅局、市會展局,各區政府,東部體育會展片區指揮部
(四)提升入境旅游環境
17.拓展國際旅游市場
深耕東南亞、日韓等傳統市場,持續開拓歐美澳等新興市場,包裝針對國際市場專項旅游產品,開展國際性事件營銷和專項市場精準推廣。按照有關規定對境外旅行商、媒體記者和航空公司代表來廈踩線采風,按照客源市場和住宿天數給予每人次補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最高不超過8萬元經費補助;對旅游企業在境外自行舉辦旅游宣傳推介會,根據舉辦地及參會嘉賓人數,給予2萬至8萬不等補助;鼓勵旅行社組織境外游客來廈,在廈門住宿兩晚以上,旅行社每結匯1美元,獎勵0.2元;對新開國際定期空中客運航線每航次給予4萬至60萬元不等獎勵,對新開國際包機航線每航次給予2萬至5萬元不等獎勵;對旅行社接待境外過夜游客乘坐國際航線來廈給予每人次50元至100元不等獎勵等。
責任單位:市文旅局、市空港管委會辦公室,各區政府
18.落實過境免簽政策
多角度多渠道加大外國人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宣傳推廣,開發一批適應外國游客需求的旅游線路、目的地、旅游演藝及特色商品。將“外國人144小時過境免簽暢游卡”內容拓展至文化消費領域,推出在限定時間內,免費暢游景區,免費乘坐全市公共交通,在文化消費場所和加盟商戶消費享受優惠等措施。積極爭取外國人144小時過境免簽覆蓋范圍擴大至全省。
責任單位:市文旅局、市公安局、市口岸辦、市外辦
19.促進入境旅游消費
加大離境退稅政策宣傳力度,做優做大中免集團市內免稅店業務,增加具有中國元素和廈門特色的商品供給,擴大離境退稅商業網點數量。積極爭取口岸進境免稅店等試點政策。
提高國際信用卡支付便利度,增加社會外幣兌換服務點。擴大外幣銀行卡的使用范圍,在主要A級景區、賓館飯店、便利超市、商貿中心、特色街區等消費場所逐步實現外幣銀行卡刷卡消費和國際移動手機支付。
提升A級景區、餐飲住宿、購物娛樂、機場車站等場所多語種服務水平。在機場、碼頭、車站、酒店、游客咨詢中心等重點窗口設置和配備多語種交通指示牌、安全警示牌、交通地圖、旅游推介手冊等。
責任單位:市文旅局、市財政局、市商務局、市金融監管局,廈門稅務局,人行廈門市中心支行、廈門銀保監局,各區政府
(五)建設區域文旅消費中心
20.發揮兩岸文旅融合先行示范作用
落實在廈臺灣同胞享受市民同等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與消費優惠待遇。落實經廈門口岸赴臺灣(含金門、澎湖)旅游組團獎勵、廈臺雙向旅游節事活動獎勵等措施。持續發揮在臺灣設立“旅游形象店”宣傳平臺的作用,深入拓展臺灣來廈客源市場特別是青少年研學旅行市場。
不斷深化廈金澎旅游合作,與金門、澎湖在聯合辦節、聯合推廣、聯合辦展等方面建立更加緊密順暢的交流合作機制,推動成立廈金澎旅游聯盟,持續打響“來廈門游金門玩澎湖”旅游品牌。
責任單位:市文旅局、市臺港澳辦
21. 推進閩西南文旅協同發展
依托廈門區域中心城市的優勢,拓展我市輻射閩西南區域旅游的集散功能。完善閩西南文旅協作聯席會議機制,會同漳州、泉州、龍巖、三明重點在行業監管、市場拓展、產業項目、聯合執法、旅游培訓等領域開展協作,實現資源互補、客源互送、市場共建、利益共享。
構建閩西南協同發展區文化服務共享機制,推進文化領域一體化服務。加強區域內紅色旅游資源交流協作,聯合打造閩西南紅色文化旅游品牌,共同策劃包裝紅色精品線路,聯手推向市場。
責任單位:市文旅局,各區政府
(六)推出消費惠民措施
22.實施景區、演出門票優惠政策
全市A級景區應落實對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下學歷在校學生、老年人、現役軍人、殘疾人、消防救援人員、勞動模范等群體門票價格優惠政策,鼓勵對未成年人推行“身高兼顧年齡”的人性化票價規則。推出信用激勵措施,對個人信用積分(如白鷺分)達到相應要求的,可在指定消費單位享受折扣優惠。
鼓勵景區景點設立公眾免費開放日,實施景區淡季門票優惠和演出機構門票打折等政策。鼓勵電影發行放映企業采取優惠票價等多種形式滿足不同群體的觀影需求。支持市屬專業文藝院團利用廈歌藝術劇院、小白鷺金榮劇場、南音閣等自有劇場,開展低票價惠民演出。
責任單位:市文旅局、市發改委,各區政府
23.利用多種形式帶動文旅消費
每年定期舉辦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費季,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劇目展演、電影聯展、圖書展銷、非遺展示、美食節慶、文創品展銷、民俗體驗等文旅消費活動。探索發放廈門惠民文化旅游消費電子券,市民游客憑消費券可在指定范圍享受購書、看報、看電影、看演出、旅游產品等文化旅游消費惠民折扣。加快推進廈門旅游年卡功能升級,納入更多文化消費內容和功能。
打造廈門特色伴手禮,推出“最閩臺伴手禮”“廈門好禮”等系列品牌。推動老字號與旅游融合,提升老字號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知名度。探索學術機構、文創企業、新聞媒體等社會力量參與特色伴手禮打造工作。鼓勵和引導旅游企業、專業機構等整合優質文化旅游資源,研發包裝優質旅游線路,舉辦征集和推廣活動,形成廈門優質旅游線路庫。
責任單位:市文旅局、市商務局、市財政局,各區政府
(七)提高消費便捷程度
24.運用互聯網技術提升消費便捷度
以A級景區、星級飯店、文藝院團、公共文化設施等文化和旅游消費場所為試點,繼續擴大推廣移動互聯網新興支付方式,做到互聯網售票、二維碼驗票全覆蓋,并優先部署5G網絡,打造5G應用場景。繼續優化自動取款機(ATM)等設備布局,提升銀行卡使用體驗。
加強與阿里高德地圖等大數據平臺合作,完善全域旅游智慧導覽平臺功能,優化旅游交通服務,提供智能化出行信息服務。依托廈門市民卡APP或廈門市統一公共支付結算平臺,拓展在線支付結算功能。至2022年,全市主要文化和旅游消費場所實現免費無線上網(Wi-Fi)、通信信號、視頻監控全覆蓋,支持銀行卡或電子支付,支持在線預訂和在線支付。
責任單位:市文旅局、市工信局、市金融監管局,人行廈門市中心支行、廈門銀保監局,各區政府
25.推動文化消費嵌入各類消費場所
推進各區文化設施均衡發展,依托社區生活綜合服務中心、城鄉便民消費服務中心等打造群眾身邊文化消費網點,建成“十分鐘文化服務圈”。鼓勵全市傳統演出場所和公共文化服務場所進行設施改造提升,合理配套餐飲區、觀眾休息區、文創產品展示售賣區、書店等。用好民營實體書店發展資金,支持實體書店融入文化旅游創意設計等元素,建設成為復合式文化場所。引導大型商業購物中心、賓館飯店、體育設施等引入特色文化資源,打造一批文化、旅游與休閑高度融合的綜合消費場所。
責任單位:市文旅局、市商務局、市體育局,各區政府
(八)打造優質消費環境
26.營造發展良好氛圍
進一步簡政放權,優化審批流程,精簡審批環節,壓縮審批時限,推進事中事后監管,強化監管責任。力爭通過文化旅游監管平臺系統智能化管理,實現行政許可審批事項“一趟不用跑”。
加強引導規范,對我市文旅新業態秉持包容審慎監管原則。貫徹落實《廈門經濟特區旅游條例》,完善促進旅游業發展法治環境。開展廈門市旅游購物場所星級評定工作,促進旅游購物場所依法誠信經營。
責任單位:市審批管理局、市文旅局,各區政府
27.嚴格市場監管執法
深化文化旅游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加大文化和旅游市場綜合治理力度。豐富文旅大數據內容,拓展廈門全域旅游大數據分析及監管平臺功能。加強信用監管,進一步完善市場主體和從業人員信用記錄并逐步納入廈門市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對列入文化和旅游市場黑名單的市場主體和從業人員實施聯合懲戒。至2022年,全市文化和旅游市場秩序得到進一步規范,產品和服務質量進一步提高,消費者權益得到更好保護。
責任單位:市文旅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執法局、市交通局、市發改委,各區政府
三、保障措施
28.加強組織領導。加強對促進文化和旅游消費工作的統籌領導,堅持政府主導、部門聯動、企業參與,營造良好文旅消費環境。建立文化和旅游消費數據監測體系,強化大數據技術應用,整合共享數據資源,加強趨勢分析研判,為促進文化和旅游消費提供決策依據。
責任單位:市文旅局,各區政府
29.強化政策扶持。制定完善促進文化和旅游消費的扶持政策,進一步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鼓勵設立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基金。探索開展旅游景區經營權、門票收入權質押以及旅游企業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林權抵押等貸款業務。
責任單位:市文旅局、市財政局、市資源規劃局、市金融監管局,各區政府
30.完善金融服務。鼓勵各金融機構開展信貸融資、債券融資、股權融資等多元化的融資服務,支持和推動文化和旅游產業深度融合、提質增效,推動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不斷創新。推動符合條件的文旅企業上市融資。有效提升文化旅游保險保障能力。
責任單位:廈門銀保監局、人行廈門市中心支行、廈門證監局,市金融監管局、市文旅局
上一篇:重慶又開5個社區體育文化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