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一列鋼鐵長龍載著205噸南豐蜜桔駛往歐洲,這標志著江西省撫州市南豐縣與歐洲農產貿易的橋梁正逐漸成型。隨著時間推移,南豐蜜桔、甲魚,享譽中外,為當地帶來不少物質財富,但總感覺老百姓心中缺點什么。近日,南豐縣委書記吳自勝告訴記者,他時常也有這種感受。
“南豐這座千年古城,不僅有千年蜜桔,更有千年儺舞、名人曾鞏和白舍窯。”南豐縣委書記吳自勝接受采訪時頗為感嘆,三年前他到南豐時,深為當地的山清水秀、特色農產品而自豪。但如今,吳自勝表示,百姓富裕了,更有必要深挖歷史財富,重拾文化自信。
國內外很多人知道南豐蜜桔味美,卻不知它已有1700多年歷史;許多人知道一騎紅塵妃子笑,卻不知楊貴妃同樣癡迷南豐蜜桔。“《新唐書》里記載有‘撫州土供朱桔’,當時南豐蜜桔同樣作為貢品每年送往皇室。”熱愛歷史文化的南豐女孩諶絲雨說,“南豐蜜桔口味酸甜、皮薄無籽,含豐富的維他命C,這或許是貴妃熱愛的原因。”
南豐縣委書記吳自勝(左二)深入鄉鎮調研南豐蜜桔產業發展(王楠攝)
南豐自建縣以來,沒有經過大的騷亂,許多文化、風俗得以完好留存。在這里,唐代至明清時期的古跡隨處可見。加之這里水系縱橫、煙波浩淼、土壤肥沃,南豐孕育了燦爛的農耕文明,歷來就有商賈云集的繁華盛景。雖然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印跡,但南豐人過去并沒將身邊的舊磚殘瓦當成珍寶。隨著時間久遠,一些老建筑、舊文物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壞。吳自勝頗為心疼,他告訴記者,曾有著名歷史人物的墓碑遺失,最后政府花了很多心血才在一位老農家發現,墓碑被當成洗衣石板,已經磨損得原跡難尋。
還有些商人為了種桔養鱉,不惜將古屋拆遷改造,展開所謂的“變廢為寶”,結果口袋滿了、文化沒了、精神空了。
“這些珍貴的文物表面上看只是南豐的歷史痕跡,內里卻可以延伸到唐宋政治、儒家文化的發展變遷。”吳自勝迫切地感到,光富裕還不行,南豐這座千年古城更需要找回文化自信、重建文化強縣。
為了還原老城歷史本貌,在撫州市歷史學家的幫助下,南豐縣老城區開始了修繕和修建工作。
對于損毀嚴重的古物,一定要遵循古人的設計風格。吳自勝把“尊重歷史、注重傳承”時刻掛在嘴邊,這也成了當地古城和文物修復工作者的座右銘。吳自勝說,“修復工作要‘修舊如舊’,千萬不能修掉了文化內涵,修成了新生事物。”
除了老城區,南豐對六個歷史文化名村也加強了保護。這些歷史風貌不變、遺存脈絡清晰的村落,都有著獨特的文化和故事,如藕塘村的譚妃子、古竹村七十五公等。
作為打造文創產品的重要基石,這些建筑都要先申報,經保護后再慢慢循序開發。除了外在修繕南豐的文化建筑,更要內里修復南豐的傳承精神。為此,南豐在縣四所小學施行了文化結對政策,每所小學對應一個千年文化元素,并以此主題作為課外學習、節慶時期的活動內容。就在不久前的“六一”國際兒童節,縣子固小學上演了一場《墨池記》誦讀會,贏得社會廣泛好評。
如今,游客清晨步入米粉店鋪,嘗鮮香酸辣的魚粉和清甜可口的米酒;午間探尋曾氏古跡,看唐宋五十七進士革新詩文、匡扶社稷;黃昏走在老城街頭,感受古樸明清生活,穿梭在時空印記中。這種感受傳統習俗、探尋文化古跡的南豐“全域旅游”模式,已經進入建設沖刺階段。
2019年是曾鞏誕辰1000年,如何打好曾鞏文化牌,唱響文旅新思路,贏得發展新局面?吳自勝特意趕赴北京,與北京大學、北京舞蹈學院學者展開了細致研究和長遠部署。
很快,兩所高校開始了對南豐標志文化儺舞藝術形態的研究,對南豐歷史文化名人曾鞏生平故事進行考證與編寫,并計劃在不久的將來,推出一系列含表演、觀賞、互動為一體的文旅產品。
曾鞏文化園、南豐博物館、觀必上景區、船行古鎮等景區正“老樹添嫩芽”、散發新活力。
曾鞏文化園(王楠攝)
這些舉措除了展示南豐的歷史底蘊、提升南豐人的文化自信外,更要在傳統產業模式上延伸出更為廣闊的道路。對此,吳自勝信心滿滿。
“南豐近年來一直推崇‘悠悠往事逾千年、小小南豐有五千,說好南豐小故事、傳遞南豐好聲音’。所以,我們不斷挖掘搜尋有意思的歷史故事,并通過多種形態向游客展示。”南豐博物館講解員潘曉星說,她強烈感受到這些年來政府部門對文化的重視。
(中國日報江西記者站 王健)
來源:中國日報網
上一篇:憑創新拓市場“廈門服務”揚帆海外
下一篇:2021“重慶好禮”旅游商品(文創產品)大賽結果揭曉 榮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