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珠樓內景。(何程 厲曉杭 攝)
抱珠樓開館儀式現場。(何程 厲曉杭 攝)
抱珠樓煥發新生。(徐烽 厲曉杭 攝)
文化藝術界人士為抱珠樓捐贈簽名本。
(何程 厲曉杭 攝)
記者 厲曉杭 江北區委報道組 張落雁 通訊員 卓璇
上周六,寧波抱珠樓開館,寧波籍作家馮驥才發出“云倡議”,希望“天下讀書愛書人,共建共享藏書樓”,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這座距今已有180年歷史的藏書樓,歷經風雨,經過重新修繕建設,煥發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抱珠樓重啟,不僅讓“書香寧波”再添一處文化新地標,也成為寧波活化利用歷史文化遺產的良好范本。相信在未來,抱珠樓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激活文化新IP中將繼續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被歲月封存的藏書樓 愛書之人最深沉的守望
中國藏書樓有幾千年的發展史,其中浙江的藏書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私家藏書更是占據著主流地位。寧波人自古好讀書也好藏書,留下了許多讀書藏書的佳話。
如今,當我們走進抱珠樓,憶及印刻之難、搜集之艱、貯藏之辛、晾曬之繁,仍能遙想百年前嗜書愛書之人最深沉的守望。
光緒《慈谿縣志》記載:“其抱珠山房藏書與醉經閣、寄月樓相埒。”可見慈城曾經有過三座藏書樓:馮云濠的醉經閣,馮汝霖的寄月樓,還有馮本懷的抱珠樓,三位慈城馮家后生先后建起了屬于自己的藏書樓。百米之內,三樓共存,堪稱美談。
為延續家族文化血脈,慈城望族中有識之士歷來不惜代價,努力要辦好三件大事:創辦書院、構筑藏書樓、著書立說。
據考證,馮云濠、馮汝霖、馮本懷皆屬慈城馮氏啟承祠支系,清道光前后,馮氏這一支系建造過多座藏書樓。因為家族經商致富,為了子孫走科舉仕途,便于讀書,每家都花錢建藏樓書齋。
如今,說起慈城這三座私人藏書樓,存有模糊記憶的老者多為惋惜。因戰亂、失火等原因,醉經閣、寄月樓早已湮滅在歷史長河之中,唯有抱珠樓獨存。
抱珠樓,位于江北區慈城鎮民主路與始平路交叉口的東北側,是清道光年間浙東著名的藏書樓,為馮驥才高祖的從弟馮本懷所創辦,具有相當珍貴的歷史價值。
馮本懷何許人也?據考證,他是清道光十九年的舉人。中舉后,他開始抄書、寫書、刻書,同社會文化人士交往,收集了大量的善本和珍本,并精刻了當地的地方文獻,一同歸于樓中,讓抱珠樓一舉成名。抱珠樓極盛時藏書曾達數萬卷,藏書量與距該樓不遠的另外兩座私人藏書樓醉經閣、寄月樓不相上下。
馮本懷去世后,其后代子孫共同管理抱珠樓,因管理松散,書籍散失較為嚴重。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馮本懷的曾孫馮慶瑞先生把殘存的藏書全部捐贈給了杭州的西泠印社。
漫漫歲月里,昔日的“書香樓”漸漸被遺忘。
2006年,抱珠樓被公布為寧波市江北區文保點,2015年12月被市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寧波市歷史建筑。
現今留存的抱珠樓舊建筑共三進,由門屋、前廳和后樓組成,采用傳統院落式布局,各進之間由連廊相接,整體呈“日”字。由于年久失修,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毀損。
馮驥才先生到訪其祖居博物館時,肯定了慈城的做法。同時他提出建議,認為慈城抱珠樓曾與天一閣媲美,如果有可能,想把一些東西捐贈過來,并可以邀請專家學者來這里開展文化活動。
馮驥才先生的建議,得到了江北區委區政府的重視。隨著慈城古縣城開發和保護工作不斷推進,抱珠樓項目被提上議事日程。
傳統工藝與現代風格的碰撞 用建筑來喚醒共同的文化記憶
2018年,抱珠樓項目啟動后,江北區鎮兩級協力推進。2020年2月,慈城鎮完成了抱珠樓內所有住戶的搬遷騰空,去年10月完成項目驗收。在江北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抱珠樓項目設計方案得到了馮驥才先生的高度認可。
煥新后的抱珠樓,不僅體現了清、淡、雅、素的傳統文化藝術特色,還將現代建筑風格融入其中,靈動交織,相映成趣。
整座抱珠樓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被合圍在一眾老建筑中的穹頂木構建筑——螺旋藻井四面亭。銀灰色穹頂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猶如一顆璀璨珍珠,透露著“河蚌含珠”的美好寓意。
穹頂,其設計理念脫胎于天一閣戲臺“雞籠頂”,是基于傳統技藝的演化?!半u籠頂”,就是戲臺上部形如雞籠狀的戲臺頂,呈飽滿的半球穹窿體的螺旋娥羅頂,形狀半圓,放置在屋頂下面,用四根大方木和四根小方木做支撐?!斑@既像現代版的‘星空’,又符合力學受力的穹頂結構,象征著抱珠樓從傳統走向現代?!北е闃窃O計師王灝說。
“2018年,當我們帶著方案到天津,向馮驥才先生作專題匯報后,馮先生對我們的方案很認可?!蓖鯙嬖V記者,其中關于門頭的設計,有兩個方案,馮驥才選擇了新式門頭?!榜T驥才先生很多理念是開放包容的,也希望我們能推陳出新?!?/p>
作為文保建筑,抱珠樓項目修繕更新,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王灝表示,木結構在中國擁有龐大、深厚的土壤。與混凝土或鋼結構不同,中國人對木材有著悠久的認知歷史。設計團隊采用以木材作為幾個標志性單體的主要建材,來體現文化傳承的價值,這也是木結構的內在基因。
傳統藏書樓空間令人神往,抱珠樓有何傳統元素,又有何創新?中國各地傳統藏書樓的形式都很相似。它一般位于院落的最后一進,由于一層容易受潮,藏書柜往往被設置在二層。抱珠樓擁有藏書功能的主要是抱珠山房和浮碧書庫。作為文保建筑,抱珠山房原來的結構被保留下來,但設計團隊將建筑結構重新布置,設計了一些現代建筑結構,并引入完全獨立于老結構的“藏書箱子”概念。浮碧書庫則使用混凝土結構,具有恒溫恒濕功能,以滿足藏書庫的防火性能要求。
在公共空間上,設計團隊也做了很多創新,如書架、古樹廣場等,諸多空間極具設計感。漫步在抱珠樓的亭臺樓閣間,走心的細節盡顯于一磚一瓦的搭建、一草一木的布置之間。其精妙絕倫的設計和工藝,是對飽經滄桑的古建筑的一種隔空致敬。“我們希望用建筑來喚醒大家共同的文化記憶,希望大家走進抱珠樓,能有新的感覺和感悟,能與老房子和諧共處?!蓖鯙f。
最大限度激活“眾藏、共享”屬性 打造江北文化新IP和文旅新地標
寧波人素有藏書傳統,濃郁的文化氛圍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孕育出像“天一閣”這樣舉世聞名的藏書樓。
近年來,寧波市持續推進文化強市建設,大力加強文物古跡傳承保護,挖掘弘揚了以藏書文化為代表的一批優秀浙東地域文化,進一步擦亮了“書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城市名片,有效提升了城市文化軟實力。
2019年,江北區啟動實施了古縣城三年復興計劃,先后建成慈城歷史文化展覽館、藥商博物館、馮定紀念館、慈城美術館、周信芳藝術館等文化場館,加快打通文化生產力轉換通道。
“未來,抱珠樓將承載文化展陳、公共閱覽、文化創意等多元功能,最大限度激活‘眾藏、共享’這一屬性。我們將其打造為慈城古縣城的核心業態、文旅地標,天下讀書人棲息的心靈故鄉、精神家園。未來,這也是一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綜合平臺。”江北區主要領導表示。
“這是慈城文化振興的重要文化工程之一。很多慈城老百姓聽說抱珠樓重啟,興沖沖地說要來參觀。”寧波文史專家錢文華認為,抱珠樓項目不僅是一個古建筑的恢復,更是彰顯慈城歷史文化底蘊的一個重要標志性建筑,見證了以馮氏家族為代表的寧波慈城人重視讀書育人的優良家風傳統。
“我們力爭將其打造成為江北旅游網紅打卡點、人文客廳文化新IP?!必撠煴е闃沁\營的隱居(上海)文化旅游發展公司CEO周豪表示,未來,抱珠樓將持續開展文化沙龍、文人雅集、讀書分享會等活動,進一步凝聚慈城文氣,提升形象辨識,豐富旅游內容,擴大對外影響。同時,還將不斷開發文創
產品,吸引更多年輕人的目光。
抱珠樓,喚醒了大家的文化認同。
浙江省礦業聯合會會長王洲平說:“抱珠樓曾為浙江省水文地質大隊家屬院,我在那里住了近20年,留下了難忘的記憶。每次去慈城,我都會去看看。那里有我青春的記憶。如今,抱珠樓經修繕后作為文物保護之地再次開放,非常感動,甚為欣喜!”
馮驥才族人、今年77歲高齡的馮有康說:“希望在馮驥才先生的文化號召力下,讓抱珠樓再煥榮光,讓藏書文化生生不息!”
得知抱珠樓開館,不少網友非常振奮。網友“今天”說:“有書捐書、無書看書,讓慈城成為一座‘書香小鎮’,讓寧波成為‘書香之城’。”網友“自樂”則表示:“正如馮驥才先生所倡導的共創、共讀、共藏等理念,希望寧波和慈城的藏書文化能發揚光大?!?/p>
抱珠樓拂塵而出、重啟面世,以嶄新的姿態再出發,這不僅喚醒了老寧波人共同的書香記憶,也將為“書香寧波”建設貢獻一份力量,打造一張文化發展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