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新聞網訊(蔡校華 見習記者 胡依倩 九江日報全媒記者 沈明杰)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今年以來,市文廣新旅局充分發揮文旅行業優勢,依托九江文化旅游資源,在全市精選13個試點村,大力推廣“文化潤鄉旅游興村”行動,圍繞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文化惠民、產業發展、鄉村旅游等方面,多措并舉落實行業幫扶,以文旅融合助力鄉村發展。
做“優”文化設施。公共文化設施,是為群眾提供的文化學習平臺,也是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陣地。今年以來,我市大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市、縣、鄉、村四級文化設施網絡日益完善。據了解,目前我市共有公共文化服務陣地4922處,今年新增公共文化服務陣地400余處,新增等級場館8家,全年服務群眾1400多萬人次,同比增長10.53%。同時,我市應急廣播村級終端建設和縣級平臺建設穩步推進,今年全市應急廣播村級終端建設累計投入7413萬元,并協調組織專業技術人員為鄉鎮直播衛星戶戶通用戶開展維護維修工作,保障農村居民廣播電視及時收聽收看需要。此外,還在服務支持邊遠山區和基層一線活動中向修水縣傾斜,幫建法律明白人廣場,助力法治鄉村建設。
做“好”文化惠民。我市大力推動文化為民惠民走深走實,持續提升城鄉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一方面,加強農村現實題材,特別是鄉村振興題材的藝術創作,引導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創作了小戲《光的顏色》《你得聽我的》,快板《鄉村振興宣講員》《文明新風贊》,采茶歌《移風易俗》等藝術作品。另一方面,繼續開展送文化下鄉,今年以來我市累計開展文旅惠民活動900余場次、群眾性文化活動8200余場次、送電影下鄉3萬余場。此外,市文廣新旅局積極加強農家書屋建設,推進“百姓點單”服務模式,組織系列閱讀活動,并在各縣(市、區)建立數字化農家書屋,將數字閱讀與傳統閱讀相結合、線上活動和線下推廣相結合,擴大農家書屋的覆蓋面、影響力。
做“興”非遺產業。為推動鄉村傳統工藝傳承振興,我市積極落實《江西省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修水貢硯、寧紅茶制作技藝已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今年寧紅茶制作技藝作為全國44個制茶技藝和相關習俗之一,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廣泛開展非遺普查和保護性挖掘工作,成功申報了4個國家級、9個省級傳統工藝振興項目和20個省級各類保護、研究、傳承、傳播基地及工坊。積極推進非遺成果的創新型轉化,推動非遺相關產業發展,開展“非遺年貨節”“非遺購物節”等節慶促消費活動,助力鄉村振興。據悉,我市現有市級以上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52家、非遺扶貧工坊22家,全市非遺相關產業年均直接帶動就業超5000人,實現產值近3億元。
做“旺”鄉村旅游。依托文旅資源優勢,我市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開展5A、4A級鄉村旅游點創建。據了解,我市今年新增5A級鄉村旅游點1家、4A級鄉村旅游點1家,彭澤凱瑞景區設施數字化項目案例和修水雙井黃庭堅文旅小鎮智慧旅游建設項目案例獲全省鄉村智慧旅游十佳優秀案例,“農旅融合振興之旅”(彭澤——湖口)鄉村旅游線路入選“稻花香里說豐年”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開展民宿等級創評指導,今年上報創評甲級民宿1家、乙級民宿1家、丙級民宿5家,并合理利用農房改造了一批以住宿服務為主,綜合民俗活動、農業體驗、休閑娛樂、健身養老等內容的鄉村民宿。在市文廣新旅局大力推進下,我市鄉村旅游實現了較好的助農效益,據不完全統計,我市3A級以上鄉村旅游點帶動當地就業人數超過1.3萬人,年均帶動當地特色農產品銷售金額超過5000萬元。
上一篇:倒計時100天!第二屆山東體育用品博覽會吉祥物“強強“樂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