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文創美食、考古盲盒、數字藏品、國潮節目……日益多元的跨界融合推動著文創一次次“破圈”走紅。從館藏珍寶到紅色故事,從非遺技藝到傳統文化,極具特色的城市文化被融入一件件文創產品中,以更年輕化的體驗方式傳播開來。一座城就是一個大IP,隨著文創消費成為文旅商融合的新風口,“津”牌文創也為廣大游客游天津、憶天津提供了新的打開方式。
把“紅色故事”帶回家 讓紅色文化更加可親可感
天津作為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方革命熱土,許多重要人物的活動和生活也都在這里留下過印記,天津的紅色文化,流淌在一座座紅色故居中、一個個紅色故事里,也化作一件件寓意深遠的文創產品,讓這些紅色文化基因以貼近生活的方式,展現出生動獨特的面貌。
近日,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開發的文創產品入選文化和旅游部政府門戶網站的“賡續中華文脈,創意來自典藏”精選文創產品聯展主題專欄,吸引了眾多傳統文化和國潮創品愛好者的廣泛關注。
據介紹,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文創開發以周恩來和鄧穎超同志的青春理想、真摯情誼、事業忠誠、家規家訓等真實故事和文化精神為素材,通過創意以更加貼近普通人生活方式的文創產品,像情侶手表、周鄧館主館建筑系列拼圖、周鄧館主館建筑系列冰箱貼等熱銷品,既是日常生活所需,同時也承載了紅色文化傳播的使命。
用紅色文創為載體緬懷偉人風骨,以文創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打造帶得走的紅色文化符號,一批批優秀的紅色文創產品不僅為旅游帶來新機遇,也讓無數喜歡文創產品的游客把“紅色故事”帶回家。
守正與創新兼具 讓“文博珍品”離大眾更近
近年來,隨著文博熱的興起,博物館文創也迎來了春天。從故宮文創“朕知道了”到河南博物館的“考古盲盒”,再到蘇州博物館的解密式建筑立體書《貝聿銘的建筑密碼》等文創火出圈,精彩紛呈的文創產品讓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從歷史走進我們的生活,讓人們真切體會到“國寶不止一面”。
“文物”與“文創”怎樣結合,才能讓“寶藏文創”離大眾更近呢?作為天津文博文創“流量”擔當之一,天津博物館的做法或許值得借鑒。
在國家大力倡導發展文化產業的大背景下,如何利用博物館深厚的文化底蘊創造出大眾喜愛的文創產品,是天津博物館一直思考與努力的方向。據天津博物館文創部副主任魏鶴介紹,依托藏品資源、特色展覽以及天津城市特色,天津博物館賦予了文創品牌更持久、強大的生命力。近年來,天津博物館文創將歷史故事與當代設計相結合,推陳出新,相繼推出了太保鼎卡通系列、古代體育文物系列、百年天博系列、玉壺春系列等22個系列文創產品,涉及網絡科技、旅游、家居、教育、益智、非遺、服飾、食品等多領域。同時,天津博物館文創還與諸多異業品牌進行跨界合作,推出聯名產品,頗受年輕群體的喜愛。
打卡文化地標、購買文創產品,現如今“Z世代”為代表的年輕人逐步成為文化消費的主力人群。透過“活”起來、“潮”起來的“文博珍品”,他們不僅可以和歷史隔空對話,感受文化的傳承,還能反向“種草”歷史文化景區、博物館。未來,天津博物館也將持續用活用好豐厚的文物資源,積極塑造和刷新公眾心目中的“天博印象”,讓更多沉睡千年的歷史圖景生動再現。
以文創彰顯“非遺魅力” 用“指尖技藝”創造“指尖經濟
提到天津的頭部文創IP和文旅形象名片,就不得不提“楊柳青”。千年流淌的大運河,滋潤了千年古鎮楊柳青,也孕育了享譽海內外的“楊柳青年畫”。“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直至今日,我們依然能從這些詩句中窺得當年紅火繁榮的畫鄉風貌。
如何探索“非遺+旅游”融合創新發展新路徑,讓非遺真正走進現代生活?近年來,楊柳青鎮積極探索,讓“老手藝”和“新創意”碰撞,讓傳統與現代同臺,開展一系列文創活動讓民眾近距離親近非遺、了解非遺,感受非遺的活態魅力。
一方面以楊柳青年畫形象,推出了雪糕、充電寶、T恤衫等特色文創產品,同時在石家大院、楊柳青民俗文化館等景點和玉成號、年畫張等年畫坊推出楊柳青年畫互動體驗活動,讓游客在游覽古鎮大院時切實感受到楊柳青傳統文化魅力,受到了青年游客群體的喜愛,為傳統文化注入年輕力量,也進一步加快實現了“非遺作品變商品、非遺產品變名片”的轉變。
此外,為擴大非遺技藝的社會影響力,豐富文創市集的業態,楊柳青鎮還積極打造了民俗文創微市集、創意夜市等消費新場景,為市民和游客提供沉浸式的文化體驗,吸引更多人走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感受楊柳青鎮深厚的文化底蘊。
END
文章來源:北方網
上一篇:帶小孩打卡江西省科技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