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第六屆重慶文化產業博覽會,在重慶國際博覽中心開幕。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產業”一詞對大眾來說已不陌生。近年來,重慶文創事業發展也是如火如荼。未來,重慶的文創之路該如何走?文創情懷又如何訴諸現實?9月14日,2017重慶文博會文化創意產業高峰論壇在重慶新聞傳媒中心報告廳舉行,來自高校與區縣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以“地域文化與特色產業發展”為主題,為重慶的文創之路建言獻策。
眾所周知,文化產業是新興產業、朝陽產業,但文化產業究竟是什么,全世界并沒有統一的答案。在昨日的論壇上,西南大學教授秦啟文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普遍來說,人們喜歡將文化產業理解為演出、展覽、出版等與文化相關的產業,但這樣理解比較狹隘。”秦啟文表示,未來的產業只要有突出特色,就可以算作文化產業,比如蘋果手機集工業、服務等為一體,實際上也是一種文化產品,“所以,文化產業的前景是無限的,未來一、二、三產業都可能成為文化產業。”
重慶的文化產業發展如何?秦啟文認為,我市文化產業已經從初級階段進入了轉型升級、提速發展的關鍵時期——目前,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365億元增至2016年的615億元,列西部第3位、全國第4位。
“提到重慶的文化產業,不能不提到由重報集團牽頭的文博會。” 沙坪壩區文化委主任、旅游局局長李波說,重慶文博會已成功舉辦了5屆,參觀人次從第一屆的20余萬到第五屆的50余萬,成為文化產業內外交流交融交易的平臺,“奠定了重慶文化產業的行業地位。”
“這兩年我們的創意產業園區方興未艾,南岸區N18項目、川美虎溪公社、沙磁巷等不斷涌現,雖然園區規模在不斷擴大,但往里面裝什么卻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對文創產業園的“熱”現象,李波也提出了自己的“冷”思考,他表示,目前我市文創企業雖然多,但缺乏龍頭企業。
“模仿是死路,創新才是正道。”李波介紹,基于這個理念,沙坪壩區成立了重慶市首家文化旅游產品研發中心,將工業智能產品與地域特色文化元素相結合。目前,研發中心已研發出9大類20多種新型文創旅游商品。
在互聯網時代,文化創意產業也有了更廣闊的生存空間,如何利用好互聯網,也是產品之間拉開差距的一大因素。江津區白沙鎮人大主席曾祥敏以當地酒業“江小白”為例,介紹了“互聯網+”的文創經驗。
近年來,“江小白”成功借助互聯網社交媒體傳播和消費升級,走上全國消費者的酒桌。在互聯網創業熱潮之中,“江小白”以文藝的廣告語和網絡互動深入年輕人的心,同時,通過在熱播劇《好先生》、電影《火鍋英雄》中的植入走紅,成為最紅的小酒品牌之一。
“江小白已成為全國營銷策劃的經典案例。在它的帶動下,一大批影視、文學等創意型產業也不斷聚集其所在的江津白沙鎮,文化產業項目得到蓬勃發展。”曾祥敏說。
在昨日的論壇上,不少專家也將目光聚焦在傳統文化上,討論在文創路上,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
渝中區作協主席阿蠻表示,作為巴蜀傳統文化,重慶蜀繡的文創路就走得頗為艱難。“重慶蜀繡別出心裁,且有一大批才華橫溢的刺繡大師和年輕傳承人,但他們只是在自己的工作室、門面里進行作坊式的生產,沒有形成大的市場。”他建議,相關部門應立法保護,宣傳引導,為蜀繡搭建平臺,支持傳承人進行生產性保護。
綦江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朱川則分享了當地以農民版畫產業為龍頭,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經驗。他介紹,當地以“版畫+”業態為支撐,帶動版畫產業蓬勃發展。一方面形成了包括版畫培訓、生產、營銷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帶動了100多家版畫特色文化企業快速發展;另一方面,打造了多處版畫餐廳、版畫民宿等。
“圍繞頂層設計深度挖掘文化內涵十分重要。”重慶澤勝文化旅游集團副總裁任建華介紹,為濃縮百年老重慶的歷史,兩江國際影視城還原了百年老重慶的建筑、地標、風俗等城市記憶,在給游客一種“老重慶生活方式”的同時,讓傳統文化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