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建筑設計文創園里的壹壹藝術咖啡文創空間。
聯發文創口岸正成為廈門潮玩新領地。
在城市更新與產業轉型的浪潮中,烙印著特區發祥地精神的湖里工業區老廠房并未被湮沒,湖里區和聯發集團共同注資成立廈門聯發天地園區開發有限公司,共同開啟“騰籠換鳳”、創意新生的歷史新征程。占地1.35平方公里的湖里創意產業園“特區·1980”正是最好的見證,目前已有聯發華美空間、聯發文創口岸、海峽建筑設計文創園等六大園區精彩亮相。
工業的歷史感、滄桑感,與現代時尚、創新的完美結合,這是湖里區各個特色文創園共同特點。現代藝術和文化創意在這里找到了根脈,老廠房也因此煥發了勃勃生機,二者相得益彰,這是老廠房的幸運,也是這個城市歷史陳跡的新生。那么,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湖里創意產業園“特區·1980”——穿越舊時光,遇見新故事。
聯發華美空間
破繭成蝶
用一個時代醞釀新生
名片
聯發華美空間文創園位于湖里區華昌路132號,用地面積4.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6萬平方米。項目以時尚中心為定位,是目前湖里區乃至廈門體量最大的花園式文創園。
聯發華美空間文創園紅色的LOGO,不僅是“美”字的意象,更象征著老工業區的破繭成蝶。
舊時光:上個世紀末,華美卷煙廠是人們眼中醒目的標簽,這里生產出來的金橋牌、駱駝牌香煙廣為人知。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這是一位先行者,開創了中外合資卷煙廠的先河,與特區發祥地數以百萬計特區建設者一起,共同呈現了工業時代的欣欣向榮。 時過境遷,2008年卷煙廠遷出廈門島,多年的沉寂,隱去了老廠房昔日的榮耀。人去樓空也給了植物自由生長的空間,鳥鳴蟲叫取代了機器轟鳴……述說著那段光輝歲月。
新故事:城市更新與產業升級,讓曾經紅火的卷煙廠淡出人們的視線。然而,那個屬于奮斗年代的故事,卻并沒有隨之“停工”。從2013年開始,沉寂了五年之久的老舊廠房再次煥發活力,聯發華美空間文創園華麗登場,紅色的LOGO,不僅是“美”字的意象,更象征著老工業區的破繭成蝶、浴火重生。
走進園區,時代的印記歷歷在目:古銅色的圓形雕塑刻錄年輪,這是對于一座城市的紀念,廈門不同時期的建筑如珍寶一般被搜集起來,又如卷軸畫小心翼翼地卷起,濃縮在這方圓之間;時光走廊記錄輝煌和希望,“回溯”和“展望”兩個時間軸展現出特區建設30多年的騰飛、輝煌。
在這里,“每一家企業都有一個故事”。因此,重在挖掘企業內涵、激發思想碰撞的“發現創意·聯發文創千人千面創意計劃”應運而生。每個季度開展一期的活動,通過人物專訪、論壇、形象傳播等活動,使商家與企業得到展示與知名度的提升。“千人千面”舉辦至今大受好評,已有延談桔子CEO李延、時尚設計師萬一方、青年佛像雕塑家蔣晟等知名文創大咖分享了他們的故事。
由鍋爐房改成的“D.HOUSE”是年輕人必去的“網紅”咖啡館——簡單的粉刷,最大限度保留了建筑結構,走進這里仿佛置身于工業時代;滿滿都是回憶的“舊物倉”,收集展示的不是“老舊物件”,而是廈門人的成長印記;“富山香堂”里,各式各樣的香品陳列在展柜上,精美設計的點香臺吸引人們的目光,作為網上銷售量第一的香品企業,產品銷往全國……
如今,園區招商率已接近96%,這里不僅有萬一方、于靜等一批新銳設計師工作室的加盟,更有絲柏科技、簡極科技、唐人在線等一批互聯網企業的進駐,為園區注入創新的內涵與活力。
今年,聯發華美空間又將有新項目、新動作——全新打造的“臺灣文創中心”,計劃引入20多家臺灣特色文創企業。地道臺灣美食、臺灣書籍、臺灣文創產品等兩岸“好物”,將在這里集中亮相。
聯發文創口岸
潮玩天堂 匯聚“有趣的人和事”
名片
園區位于湖里區湖里大道22號(湖里大道和華昌路交會處),項目由兩棟5層建筑與開闊式中庭組成,用地面積1.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6萬平方米,2015年下旬改造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并于2017年完成招商迎來“綻放季”。
舊時光:聯發文創口岸的前身是廈門人曾引以為傲的廈華電子公司總部,公司成立于1985年,是當時福建省最大的電子企業和中國最大的彩電出口企業之一,行銷網絡遍及世界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如今,園區內的中庭內,還保留廈華電子所生產的黑白電視機;一號樓的側壁上,“廈華電子”四個大字仍在;二樓的走廊櫥窗內,滿載著“廈華電子”的歷史,這是聯發文創口岸為留下特區記憶所做的貼心事。
新故事:聯發文創口岸的新故事,是從大榕樹開始的。三棵大榕樹貫穿著整個園區,三個區域的中庭都有這樣的“引路人”,它是園區的最大“指路牌”,也是園區LOGO的靈感來源。聯發文創口岸底部兩個樓層,三大區域,整體以文創商業經營為主,隨處可見充滿創意與時尚的店鋪,作為一個時尚潮玩集聚的文創園區,它不停地吸引年輕群體的到來,成為湖里乃至廈門的創意生活新地標。
目前,這里已會聚100余家文化企業,集合了設計機構、文化傳媒、教育培訓、文化體驗和創意餐飲等業態,是廈門最具影響力的文創園之一。走進度廬茶書房,感受都市生活中的片刻寧靜;來到創意商鋪,和最時尚最前沿的潮牌“零距離”接觸,一秒鐘變身FASHION達人;特色英語、激情舞蹈、DIY烘焙等多樣培訓,讓年輕人既能玩得開心,又能學得高興。2018年,聯發文創口岸將以“潮玩”為年度活動主線,舉辦更多潮玩活動,真正實現“有趣的人和事都在文創口岸”的玩創夢想。
海峽建筑設計文創園
跨界發展 設計全產業鏈迸發活力
名片
位于湖里大道14號,由原來廈華電子的3號、4號舊廠房改造而成,總投資5000萬元,建筑面積達3萬平方米。目前,園區共有32家商業配套,108家優秀設計創意企業入駐,日常辦公人員近1500人,2017年園區產值達到15億元,稅收3500萬元。
舊時光:機器在轟鳴,工人在忙碌,高速運轉著的生產流水線上,一臺臺廈華品牌電視機在這座老廠房組裝完成。然而,隨著“廈華”退出歷史舞臺,兩棟老廠房逐漸破敗,甚至連一面完整的外墻都沒有。
新故事:回憶起2012年園區建立的情景,海峽文創園負責人仍感慨萬千,當時,文化創意產業剛剛起步,不少人對于發展前景并不看好,正是改造者們的堅持,讓海峽建筑設計文創園驚艷亮相。
保留老廠房主體結構、賦予新的設計理念,粗獷與柔美有機結合的園區令人眼前一亮。在招商引資上,廈門輝煌裝修工程有限公司發揮龍頭企業效應,吸引了以建筑設計為核心的100多家企業入駐,打造了涵蓋建筑、室內、園林等領域的設計“全產業鏈”。園區蓬勃的發展前景,更吸引臺灣醫療設計第一人許常吉、臺北故宮設計師陳怡洲、加拿大華裔設計師毛一兵等一批華人優秀設計精英的進駐。
繼承特區發祥地的創新精神,海峽文創園在“跨界發展”的道路上銳意前進。由方式設計公司參與運營的“壹壹藝術咖啡”,為青年藝術家提供展示作品的空間,每個季度舉辦的藝術活動也深受年輕人喜愛;秉承“蛋糕即是藝術品”理念的設計師蛋糕店,將甜品和設計理念相結合,精美的蛋糕都讓人“不忍下口”;入戲、舞刀弄影等影視團隊的“強勢入駐”,又以新的領域為建筑設計碰撞新的火花?!拔覀冋卺j釀一款家裝改造類互聯網節目,與粉絲互動,進行家裝設計時將過程用微電影記錄下來,讓更多的人愛上設計?!?/p>
未來,海峽建筑設計文創園將更活力四射,中庭將改造成為適合年輕人的休閑場所,開展咖啡市集和精釀啤酒市集等主題IP活動,同時引進城市手作藝人,讓創意與消費有機結合。
海西工業設計中心
特區速度 優質平臺吸引設計精英
名片
該項目位于湖里區華泰路,比鄰湖里大道,方便對接島內外資源??偨ㄖ娣e超過4萬平方米,將分二期建設完成,其中園區一期項目已正式對外開業,建筑面積達到1.5萬平方米。
由家具加工廠改造而成的海西工業設計中心。
舊時光:來到海西工業設計中心門口,映入眼簾的是“木頭”外墻,沿著階梯往上走,火車枕木鋪起的走道能走出懷舊味道。海西工業設計中心的前身是一家臺資企業——尚貿家飾工業有限公司,在臺北、臺中、印尼等地均設有工廠。這家公司專業經營生產各類木制家具,產品行銷海內外。
新故事:從一棟老舊老廠房變身為“高大上”的設計中心,用了多久的時間呢?答案是:100天?!昂N鞴I設計中心”于2015年10月正式啟航,成為集合設計者、服務方、生產方及培訓機構等為一體的工業設計生態園區。
延續與“木”結下的不解之緣,海西工業設計中心主打“工業風”,在裝修上盡可能保留原味,這里每一處都流動著工業時代的印記與創意,吸引著設計者們的目光。在這里,有設計出德國“紅點獎”作品——“小巨蛋”的泊喜文創團隊,也有以哈蘇器材拍攝人像的星嵐工作室,高水平工作室的加入帶動整個園區產業群發展。
海西工業設計中心還在公共配套方面下足功夫。由萬科自營的大型食堂,一周五天菜色不重樣;由臺灣創業者經營的特色咖啡廳,則是迸發設計靈感的公共空間;路演廳、會議室、水吧臺、淋浴室……多樣化的設施設備一應俱全,背后正是萬科奉行的“拎包式入住”理念。
未來,海西工業設計中心將進一步擴展自身空間,對園區內的另外兩棟老廠房進行改造。這里將打造專業影棚、產業辦公、生活配套、商業運營四大區塊,為全國來廈的影視劇制作團隊提供一站式服務。這里也將吸引各地影視制作團隊入駐,讓廈門成為影視產業“落腳點”。
聯發東南天地
騰籠換鳳 承載創意園區新使命
名片
位于湖里區華昌路125號,與聯發華美空間、聯發文創口岸、海峽建筑設計文創園隔街相望,占地面積近2萬平方米,園區將于今年10月改造完成。
改造前的東南天地擁有12米高的大格局廠房,將成為“天然”的大型攝影棚。
舊時光:1984年,東南鋁業有限公司在這里投產,這個集鋁合金加工生產、設計安裝于一身的工業園區,開業至今已有34年,且保持年年盈利。隨著公司規模日益擴大,于2016年遷移至島外工業區。
新故事:卡車來回穿梭,機器聲轟鳴……走進東南鋁業的老廠區, 這里正在上演改造升級的新故事,很快這里將變身成集影視傳媒、創意生活和休閑旅游為一體的新興創意產業園區——聯發東南天地。
保留原有工業建筑遺址,秉承修舊如舊的理念,對內部大空間進行分隔設計,使其成為凸顯工業風格的多樣化空間。獨一無二的是,這里擁有挑高12米的大格局廠房,將成為“天然”的大型攝影棚,也必將是未來海內外影視專業人才“打卡”圣地。這里既具備打造影視產業文化生態圈的條件,也積蓄了吸引創意創新、時尚及高端制造業獨角獸企業的力量,不久的將來,又一個具有新地標意義的創意產業類空間將驚艷登場。目前,園區吸引了西泠印社、上海長江軟件園、唐國強工作室等一批著名文化實體及運營商的目光,正在積極對接洽談,本月15日園區招商中心開放,將全面啟動招商。
客家大廈
客家之家 兩岸經濟文化交流窗口
名片
位于華昌路和悅華路的交會處,建筑面積2.6萬平方米,由8層舊廠房改造而成,于2017年10月正式投用。
客家大廈里的客家文化藝術空間。
舊時光:建成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這棟八層樓高的廠房曾經被稱作“鑫興工業大廈”。在這里,以“品質優越、誠信為本”為經營理念,廈門鑫興鞋業有限公司生產了一件又一件優質鞋帽,為湖里工業區的發展貢獻了力量。
新故事:投入改造升級2000多萬元,廢舊的鞋廠廠房借助“客家文化”實現華麗轉變,成為連接全球客家人的“客家之橋”,也是廈門首家股份制公司改造成的文創產業園。
伴隨著歷史演變,客家人形成了自身獨有的文化,這一多民族構成的群體如今分散在五湖四海。以語言為紐帶,全球有超過1.2億的客家人,在廈門也居住著將近一百萬客家人。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外客家人途經廈門回到祖國,客家大廈正逐漸成為全球客家人在廈門、在湖里的“家”。每年在這里定期組織的客家聯誼會、論壇和文化研究會,讓越來越多的人認同客家文化。
如今,這里正被打造成福建首個“客家文化產業基地”,它以客家文化創意與設計為中心,集研發設計、項目對接、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身,如今已有60多家企業進駐,入駐率達到90%以上,年產值達到6億元。既有香飄四溢的客家特色餐廳,也有“福建客家書院”,更有不少客家國畫大師和書法家開設工作室,成為客家經濟文化交流的窗口、紐帶與橋梁。文/本報記者 郭筱淳 葉舒揚 林施赟 圖/本報記者 何炳進
上一篇:“西安名吃”授牌表彰大會隆重舉行
下一篇:湖南博物院推出“君幸食”文創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