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吳為)2019年9月17日,在首鋼冰球館,北京2022年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和冬殘奧會吉祥物“雪容融”揭開面紗,兩個吉祥物連接未來和傳統,融合體育與文化,體現繼承與創新,是中國文化和奧林匹克精神的又一次完美結合。
本次吉祥物征集活動,借鑒2008年奧運會和近幾屆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經驗,經過專家評審、修改深化、社會評議、法律查重和審批等程序。每個環節都凝聚了業界專家、籌辦人員、創作和修改團隊等有關方面人士的智慧與心血。
征集歷時84天 最小投稿者僅3歲
2018年8月8日,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十周年之際,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吉祥物全球征集啟動儀式隆重舉行。
吉祥物全球征集時間為2018年8月8日至10月31日。為充分展現共享辦奧、開放辦奧理念,北京冬奧組委開展了多維度、多視角的征集推廣活動。
為了讓更多孩子了解冬奧、愛上冬奧,北京冬奧組委聯合教育部,于2018年9月開始在全國中小學中開展為期兩個月的“我心中的冬奧吉祥物”主題活動,利用官方網站和官方微信公眾號吉祥物征集專欄、美術課和主題班會等形式,動員中小學生參與吉祥物創作。
據統計,全國超過4.5萬所中小學校近1500萬名中小學生參與了該活動,體現了廣大青少年對北京冬奧會的高度關注和高漲熱情。
同時,北京冬奧組委也充分動員專業設計機構廣泛參與,先后赴北京、石家莊、上海、沈陽、長春、杭州、西安、廣州等多地美術院校,向各省區市設計專業師生和設計機構進行專題宣講。與中央美術學院共同舉辦冬奧吉祥物設計論壇,并聯合國內10所著名美術學院發起“為2022冬奧設計”聯合倡議。在2018年國際冬季運動(北京)博覽會和北京國際設計周上,也進行了吉祥物征集推介活動。
從2018年10月20日起,吉祥物全球征集設計方案開始進入為期10天的交稿階段,中外應征者絡繹不絕。吉祥物征集活動歷時84天,共收到設計方案5816件。
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地區均有征集作品提交。境外作品來自五大洲35個國家。在征集活動的投稿者中,年齡最大的75歲,年齡最小的3歲。
5816件應征作品進行“盲選”
按照能夠代表國際和國內業界公認的專業水平,對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形象景觀、品牌管理、傳播戰略有深入的研究,了解青少年群體特點,具有豐富評審經驗的原則,北京冬奧組委邀請國際、國內18名知名專家和運動員代表組成了吉祥物專家評審委員會。
經過評委們推選,北京奧運城市發展促進會副會長蔣效愚擔任評委會主席。評委涵蓋了造型藝術、藝術理論、體育奧運、動漫影視、兒童文學等,具有廣泛代表性和專業性。
2019年1月7至8日,北京冬奧組委組織召開專家評審委員會,對全部吉祥物有效征集作品進行初評和復評。可容納400人開會的首鋼文館,5816件應征作品整齊碼放在上百張白底桌子上,每件作品都隱去應征者姓名、單位,呈現給評委的只有作品本身。
這些作品中,有以動物為原型的麋鹿、熊貓、老虎等,有以中國傳統文化為題材的麒麟、燈籠、舞龍舞獅、長城、華表等,有突出冰雪元素的冰人、雪人,還有時尚、卡通類的各式造型。
初評是整個評審工作的基礎,很大程度上決定創意方向。通過不記名方式,評委從有效方案中選出100件,進入復評。初評過程中,評委還有5票復議提名權,向其他評委介紹自己喜愛但沒有被涵蓋的作品,以最大限度確保優秀作品不被遺漏。復評的主要任務是從100件中選出10件,提交給北京冬奧組委審議。
經過初評和復評,專家評審委員會通過打分排序評選出10組候選設計方案。入選的吉祥物設計方案涵蓋中國特有珍稀動物、漢字、動漫造型、生肖瑞獸、冰雪運動元素、互聯網表情包、春節年俗圖形等類別。其中,9組設計方案為專業設計機構和專業設計師投稿,1組設計方案為小學生投稿。冰墩墩的部分修改設計也借鑒了這件小學生作品的靈感。
蔣效愚表示,與2008年奧運會相比,這次吉祥物應征作品數量大大提升,反映出經過2008年奧運會洗禮,設計界對體育和奧運的了解和參與度有了很大提升,孩子們的作品也很多。在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大背景下,吉祥物征集也是宣傳普及冬奧的過程。
7個月 冰糖葫蘆變身“冰墩墩”
在吉祥物評審過程中,冰糖葫蘆的創意作品入圍前十,這就是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最初的創意來源。這一作品來自廣州美術學院設計團隊。
2018年10月10日,冬奧組委宣講團來到廣州美院進行宣講。雖然那時距離征集截止日期已經很近,廣州美院黨委書記謝昌晶當即表示,要舉全校之力做好設計的征集工作。他們第一時間組建了吉祥物設計團隊,同時明確將以集體創作的形式進行作品的創作和署名。
初評和復評之后,2019年1月20日,北京冬奧組委主席辦公會議指出,吉祥物設計方案的深化修改要突出冬奧元素、中國元素,造型要生動可愛、富有創意、被多數人認可。會議從10組吉祥物入選設計方案類別中,研究確定了深化修改類別。其中,冰糖葫蘆方案位列其中。
1月25日,冬奧組委遴選了10名吉祥物設計方案修改專家,正式組建吉祥物設計方案修改專家組,為每一組設計團隊都提供指導建議。同一天,冬奧組委正式向廣州美院設計團隊發出邀請,要求團隊對入圍作品進行修改。
短暫開心過后,設計團隊迎來的是長達7個月的漫長且高壓的修改過程。從最初的冰糖葫蘆,到最終的冰墩墩,他們進行的大大小小修改不計其數,草圖上萬張。
按照冬奧組委要求,廣州美院設計團隊需要在年初九遞交圍繞這件作品的第一輪修改方案。正月初三早上八點半,全體成員準時出現在廣美昌崗校區綜合設計樓705工作室。這個工作室也成為接下來7個月,設計團隊的主陣地。
冰糖葫蘆的創意出自廣州美院視覺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劉平云之手,他說冰糖葫蘆是他兒時對北京的記憶,而且糖葫蘆外表的“冰殼”也與冰雪運動“或多或少有些聯系”。
設計團隊在元宵節前一天交出了第二份修改方案。經過短暫但又漫長的10天等待,新的修改意見是保留冰殼的創意,嘗試圍繞其他珍稀或特色動物展開設計。廣美設計團隊在冰殼里做了許多嘗試,有鹿、虎、兔子,考慮到冬奧會正值春節,他們還設計了元宵、餃子等等。
出于保密需要,每次遞交修改方案,都需要團隊成員從廣州“人肉快遞”到北京冬奧組委,有的成員往返北京近20次,有時為了提升效率,還要當天往返。廣美設計團隊負責人、視覺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曹雪笑言,這7個月來京的次數已經超過他整個上半生來京的次數,“我原本最討厭坐飛機,但現在已經習慣了,反倒是(冬奧組委)林老師幾天不叫我來,我就難受。”
尋找一個“獨一無二”的冰殼熊貓
曹雪說的林老師就是林存真,北京冬奧會會徽“冬夢”和冬殘奧會會徽“飛躍”的設計者,如今她已經從中央美院調到冬奧組委,擔任文化活動部高級專家。
3月,修改專家組建議更加突出動物特征,進一步體現中國文化特色,并且提出了吉祥物設計方案應融入互聯網、新技術、時尚文化等元素的建議,明確了卡通動物、擬人化、科技化、立體化的深化修改方向。
整個3月和4月,廣美設計團隊對吉祥物形象的概念表達、角色造型、動作比例、裝飾紋樣、五官細節、說明文案和設計元素進行反復修改。經過無數次的探索,他們的修改重點終于逐漸明朗——被冰殼包裹的熊貓。
評委會主席蔣效愚解釋說,選擇動物作為吉祥物是冬奧會一個通行的做法,但選擇在各種大型活動都擔當過吉祥物的熊貓,相當于給自己出了一道難題。“選擇熊貓確實有出人意料的感覺,但細想又在情理當中。”
“你設計的熊貓要與以往不同,而且還要與冬奧會相匹配。”蔣效愚說,“雖然是個難題,但只要我們有創新,就會有獨特魅力。因為熊貓是我們的國寶,是世界上獨一無二、中國本土的珍稀動物。國際上看到熊貓,就知道它代表中國,不用任何語言解釋都會被認同。”
從設計內行角度來講,做熊貓則是把雙刃劍,因為用熊貓的太多了,如何做出一個易于傳播、可愛的、非傳統的熊貓?為此,廣美設計團隊專門成立一個資料組,把能收集到的熊貓全部收集,每天都去比對分析,無論是在冬奧組委辦公室,還是廣美工作間,都貼滿了各式各樣的熊貓。
由于冰殼的創意一直被保留下來,設計團隊發現這種帶透明冰殼的熊貓,之前沒人做過。但還是感覺冰殼熊貓與冬奧會的聯系不夠。
“那是一個非常困難的時期,老覺得這吉祥物少點什么東西,雖然有冰晶外殼,跟冰有直接關系,但怎么就和冬奧會密切聯系在一起,怎么就說它是冬奧會吉祥物,不是別的活動的吉祥物呢?”林存真指出了當時遭遇的困境。
靈感就在這種等待和期盼中悄然而至。4月30日,廣美設計團隊又一次進駐冬奧組委。“那天大家一起探討,突然有個想法說能不能把‘冰絲帶’融進去?”林存真說,這一下“點醒”了大家,當象征著冰雪運動賽道的彩色光環出現在熊貓臉龐時,這個身穿冰殼的吉祥物看上去酷似航天員,一下有了未來感、科技感,又是“冰絲帶”,又有冰晶外殼,而且是中國國寶,全球都愛的動物,這樣定位就很清晰了。
圍繞冰晶外殼和流動線條帶來的速度感,設計團隊又把代表互聯網時代的5G概念加入其中,把熊貓頭部裝飾的彩色光環打造成可以賦能的能量環,讓“宇航熊貓”的形象更加飽滿豐富。
“加入‘冰絲帶’之后,效果特別炫,跟之前完全不同,所以那是一個大突破,‘宇航熊貓’拋開了之前所有(熊貓)的內容和特色。那個時候,我們感覺要天亮了!”劉平云激動地說。
從幾百個名字中挑出不重樣的
突破瓶頸之后,團隊朝著比較精確的方向進行小細節修改。在熊貓的掌心,為了表達愛心、和平的理念,他們畫了一個心形圖案。此外,還借鑒了入圍10強的中小學生作品中關于雪板圖形的靈感,在熊貓背后,連接兩個胳膊的黑色圖案,形成了一個雪板的圖形。
5月,北京冬奧組委召開主席辦公會議,聽取吉祥物修改方案、社會評議情況以及國際奧委會、國際殘奧委會意見情況匯報。會議研究確定了4組候選方案。
2019年7月初,廣美團隊得到進一步的指示,對之前并行的三個吉祥物造型設計做出取舍和側重,專注冰殼熊貓的修改完善。
廣美團隊與冬奧組委溝通,除了進京開會,更多是在電話或者網上,但因為保密,雙方在非面對面溝通時只能用“暗號”交流,比如不能提“熊貓”二字,甚至連“黑眼圈”都不能說。
隨著冰殼熊貓的方案逐漸完善,起名字也被提上議事日程。冬奧組委廣泛動員,借助許多“外腦”。有人可能沒有看到吉祥物的樣子,就告訴他們幾個定位點。
“當時外國人、小孩子都幫我們起名字,還有文學作者、藝術家等等,我們收到了幾百個名字,在這幾百個名字中來挑選適合冬奧會、冬殘奧會吉祥物的名字,其實是很難的工作。”林存真說,要讓中國人和外國人讀起來都順口、能理解,理念還要好,更重要的是過得了商標查重。
2008年奧運會的時候,當時吉祥物的名字并沒有被要求注冊。但如今國際奧委會專門提出名字也需要注冊。在起名的時候,兩個字的名字就放棄了,因為很難過查重關。當時就說起三個或四個字的名字。
冰殼熊貓的最初創意來自冰糖葫蘆,“其實冰糖葫蘆原來也叫糖墩兒,‘墩兒’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詞。有一種北方冬天的特點,也特別親切,像鄰家小孩一樣特別健康、活潑、可愛。”林存真說,“一有這想法以后,馬上去網上查,結果沒有重復的。后來又發現,南方人和外國人很難讀出‘墩兒’,后來我們就改成了冰墩墩,也過了查重。”
小學生作品入圍最后10件作品
在緊張修改的同時,2019年4月12日,北京冬奧組委邀請全國及北京市、河北省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全國總工會、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國殘聯的代表,以及運動員、大中小學生和相關企業等社會各界代表,對設計方案進行評議。各界代表對設計方案給予了積極評價,并提出了修改建議。修改專家組認真整理研究這些建議,對吉祥物設計方案多次組織集中研討、集中修改,并分別征求了專家評審委員會成員的意見。
在吉祥物深化設計和修改過程中,北京冬奧組委多次征求國際奧委會、國際殘奧委會意見。國際奧委會、國際殘奧委會從媒體傳播、市場開發和形象景觀等角度對設計方案給予充分肯定,認為體現出了較高的設計水平。
7月10日,北京冬奧組委到北京崇文小學開展小學生“我心中的冬奧吉祥物”喜愛度調查。在嚴格遵守保密紀律條件下,北京崇文小學組織了1至5年級,約300名學生參加了投票活動。當時給孩子們提了三點要求:一定是你喜歡的、能代表中國的、喜慶的。
最終確定的吉祥物,獲得票數最高。其實,早在開展評審工作前,北京冬奧組委還就吉祥物的形象、數量、象征、性格、顏色等要素進行了網上民意調查。
當時的調查中,近萬份有效回收的樣本選擇動物形象的數據比例最高,占54.6%。在吉祥物數量的調查中,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和冬殘奧會吉祥物分別選擇1個的數據比例最高,占47%。在吉祥物顏色的調查中,選擇中國傳統色彩的數據比例最高,占53.3%。在吉祥物性格的調查中,選擇活潑開朗性格的數據比例最高,占54.3%。在吉祥物象征性的調查中,選擇團隊協作、力量、靈敏、敏捷象征的數據比例都比較高。這些在最終的吉祥物中都有所體現。
韓子榮表示,吉祥物的集體呈現,既吸取了社會各界的意見,也吸取了網絡、網民的傾向性意見。她特別感謝了孩子們對于吉祥物征集的積極參與。“最后入選的10件作品中,有小學生的作品,特別體現出小學生新穎的創意。最后呈現的這兩個吉祥物,體現出的一些元素,也是借鑒了孩子們好的意見和建議。孩子們通過畫吉祥物,來了解冬奧會的知識,了解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相關知識,了解奧運精神,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的愛國熱情,激發了他們為了‘中國夢’奮斗的精神,意義非凡。”
吉祥物特許商品將讓人“眼前一亮”
在吉祥物商標查重方面,2019年6月初和7月初,北京冬奧組委委托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分別對候選方案和吉祥物名字進行了查重。商標局反饋,從境內查重結果來看,主選方案和備選方案的冬奧會吉祥物在商標注冊的全部45個類別上未發現高度近似的商標;主選方案和備選方案的冬殘奧會吉祥物均未在查重樣本中檢索到近似商標。截至目前,主選方案和備選方案的中英文名字均未發現相同或高度近似商標。
6月下旬起,國際奧委會、國際殘奧委會對2組吉祥物候選方案啟動國際查重工作。根據國際奧委會國際查重結果,未發現高度近似的商標,也未反映出重大法律和商業風險。
8月,北京冬奧組委上報北京冬奧會工作領導小組吉祥物候選方案,確定了最終方案。與此同時,北京冬奧組委赴瑞士洛桑和德國波恩,向國際奧委會和國際殘奧委會正式提交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吉祥物方案。
在評委會主席蔣效愚看來,冰墩墩用大家很熟悉但又有創新的熊貓形象,向世界展現了中國人民敦厚、勤勞、和善的形象;同時,它又是面向未來、充滿科技感的熊貓,展現中國面向未來的充分自信。而雪容融是中國傳統文化通過擬人化藝術處理、加以冰雪點綴設計而來,2022年冬奧會正值春節,它代表著中國的喜慶、春節的文化特色;同時它本身能發光,寓意點亮心中希望之火,照亮夢想之途。
蔣效愚表示:“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和冬殘奧會的吉祥物雪容融,是一個非常完美的搭配和組合,是中國文化和奧林匹克精神又一次完美的結合,也是冬奧組委和中國人民給奧林匹克運動和世界贈送的一個珍貴的禮物,凝聚著集體智慧的結晶。”
隨著吉祥物正式亮相,人們最關心何時可以買到吉祥物。據悉,出于保密原因,在9月17日發布當天,吉祥物特許商品還無法上市。而在10月和11月的兩個特許上新日(每月的第一個星期六,即10月5日和11月2日),若干含有新創意、使用新材料、形象特別有趣的吉祥物特許商品將陸續推出。
據北京冬奧組委市場開發部部長樸學東介紹,作為本次吉祥物征集的評委,他一直非常關注如何把精致的設計圖稿轉化成精致的吉祥物特許商品。冰墩墩的冰殼、雪容融的發光,都給特許商品提供了無限可能,相關特許商品將“有創新、有溫度”,“等到看到我們的吉祥物特許商品,相信您會眼前一亮!”
【鏈接】
100平方米公寓中誕生了“雪容融”
與冰墩墩不同的是,冬殘奧會吉祥物雪容融的燈籠造型,一開始就有一個較為清晰的創意。這源于吉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產品設計專業本科生姜宇帆對家鄉年味兒的印象。
姜宇帆的家在位于小興安嶺深處的黑龍江省伊春市嘉蔭縣,每逢過年,這座小縣城都會被濃濃的節日氛圍包裹,街巷樓宇間,紅紅的燈籠高高掛起,是最常見的景象。“我最開始也和大多數同學一樣,設計了麋鹿形象,但截稿前三天,(產品設計專業)馮犇湲老師發現同學提交的作品多是以麋鹿為主,于是讓我臨時更換方案、重新設計,最后想出了中國結和紅燈籠的創意。”姜宇帆說,“這兩個形象特別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也傳遞出喜慶的寓意。”
評審時,中國結和紅燈籠的創意入圍前十,被確定繼續深化修改。當知道學校有作品進入前十之后,吉林藝術學院校長郭春方十分感慨。2018年9月21日冬奧組委來校宣講之后,他迅速組織開展設計工作,如今,努力得到了回報,很欣慰。
但專家們給的意見是“僅保留原創屬性,重新設計形象”。這也意味著,除了保留“燈籠”這一角色屬性外,整體形象設計都要從零開始。
同樣出于保密需要,設計團隊將位于學校校園后側居民區中的一間吉藝專家公寓作為工作室,這間100多平方米的公寓,見證了冬殘奧會吉祥物誕生的全過程。
吉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視覺傳達系主任吳軼博說,在前期修改階段,她每周都要來冬奧組委提交修改方案,在方案“深加工”的7個多月里,她從長春往返北京的次數多達30多次,從首都機場到首鋼的“兩點一線”成了她對北京的最深印象。
吉藝設計團隊面臨的任務除了為燈籠形象加入多樣化屬性,將其擬人化,賦予其生命,還要將其與奧運結合,這需要多方面的學習。于是,吉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教學副院長金巍特意買了個燈籠掛在工作室,讓團隊成員每天觀察,每天琢磨。與此同時,所有團隊成員把冬奧組委的宣講錄像看了一遍又一遍,還上網查詢,“惡補”奧運及相關知識,感悟和尋找奧運文化與中國文化的融合點。“這對我們是一個寶貴經驗。”金巍說。
2月下旬,北京冬奧組委專家組經討論研究決定,取消中國結的進一步修改,讓團隊主攻燈籠形象的完善設計。到4月初,燈籠形象已基本確定,吉藝設計團隊需要遞交完整的文化闡釋方案。
“這個階段也是團隊最迷茫和煎熬的階段。”郭春方說,“一開始是將吉祥物的屬性與鹿結合,我們嘗試過加鹿角、紅鼻頭,但是一方面形象要做得漂亮,另一方面也要考慮文化闡釋,大概有近1個月的時間,我們做了各種嘗試,感覺路走不通了。”
設計團隊每天都在不斷嘗試和自我否定之間徘徊,就在這一膠著階段,修改專家組感受到了團隊的迷茫,并及時地給予了指導和幫助。在雙方多次溝通和嘗試之下,鹿的屬性被放棄,體現“雙奧之城”的天壇、鴿子、長城,以及與冬奧相連的如意(冬奧會跳臺滑雪場地又名“雪如意”)等元素出現在了吉祥物的形象中。
設計會有靈感閃現的剎那,但更多的是反復修改完善。雪容融面部的雪塊勾勒出它的臉龐,為了最真實的效果,設計團隊在冬天專門往墻上隨意扔了許多雪堆,之后再把墻上的形態具象化;而為了展現雪容融紅紅的臉龐、彎彎的嘴角,團隊也做了許多微調。
6月15日,吉藝設計團隊收到了冬奧組委制作模型的新任務,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團隊決定自行完成模型制作。于是,100多平米的工作室又變成了臨時模型加工廠,3平米的陽臺被改裝成噴漆房,團隊成員開始學習新本領,分別進行建模、抽殼、3D打印、打磨、噴漆等工作,每個人都身兼多職。
接下來的7、8月,團隊在冬奧組委專家組的指導下,又完成了表情包、運動形態、冬奧景觀應用設計等諸多工作。“團隊在修改的時候就考慮到了后期應用,盡可能多的增加應用的延展性,比如道路兩旁和廣告牌的展示效果,還有衍生品的效果,像臺燈、手表等等,都在我們考慮范疇。”吳軼博說,“燈籠本身是可以發光的,可以帶來溫暖、傳遞力量,這和冬殘奧會的理念非常契合。”
在給這件作品起名時,考慮到與冰墩墩對仗,采用了“雪”字對“冰”字,有“瑞雪兆豐年”之意,而燈籠給人以暖融融的感覺,為了體現包容和交流,采用了“容”和“融”字。
【聲音】
與設計冬奧會徽對比,吉祥物需要比會徽更強調設計、定位、延展和創新等各方面。如今吉祥物面對的孩子是“00后”甚至“10后”,他們成長在互聯網時代,對吉祥物的創新和表達有著更高要求。
——北京冬奧組委文化活動部高級專家、北京冬奧會會徽和冬殘奧會會徽設計者林存真
吉祥物要有中國元素,也要讓孩子喜歡。
——現代著名兒童作家鄭淵潔
這是5000多個對于我們冬奧會、冬殘奧會的高度認同感。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
設計作品既有來自小孩的,也有來自專業機構的,這種多樣性讓人印象深刻。
——瑞士洛桑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埃里克斯·喬治亞科普洛斯
新京報記者 吳為
編輯 陳思
上一篇:以生肖命名的地名 在江西分布幾何